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Android系统概述 | 第16-25页 |
2.1 Android体系结构 | 第16-19页 |
2.1.1 Android应用程序层 | 第16-17页 |
2.1.2 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层 | 第17页 |
2.1.3 Android系统运行时库 | 第17-18页 |
2.1.4 Linux内核 | 第18-19页 |
2.2 Android系统的安全机制 | 第19-23页 |
2.2.1 基于Linux内核的安全特性 | 第19-20页 |
2.2.2 基于Android运行时库的安全特性 | 第20-21页 |
2.2.3 基于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层的安全特性 | 第21-23页 |
2.3 Android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Android系统组件劫持漏洞的分析 | 第25-36页 |
3.1 Android组件机制 | 第25-30页 |
3.1.1 四大组件的介绍 | 第25-29页 |
3.1.2 组件间通信机制 | 第29-30页 |
3.2 组件劫持漏洞原理分析 | 第30-31页 |
3.3 组件劫持漏洞应用场景分析 | 第31-33页 |
3.4 组件劫持漏洞主要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针对组件劫持漏洞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6-57页 |
4.1 Android应用程序逆向技术 | 第36-41页 |
4.1.1 Android应用的反编译 | 第36页 |
4.1.2 Android应用程序包的基本结构 | 第36-37页 |
4.1.3 smali指令分析 | 第37-39页 |
4.1.4 AndroidManifest.xml文件分析 | 第39-41页 |
4.2 系统实现用到的关键技术 | 第41-43页 |
4.2.1 程序切片技术 | 第41-42页 |
4.2.2 图论算法 | 第42页 |
4.2.3 静态代码分析技术 | 第42-43页 |
4.2.4 特征函数分析技术 | 第43页 |
4.3 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43-49页 |
4.3.1 系统算法 | 第43-46页 |
4.3.2 系统原理 | 第46-47页 |
4.3.3 系统框架 | 第47-49页 |
4.4 自动化检测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56页 |
4.4.1 反编译模块 | 第49-52页 |
4.4.2 静态检测模块 | 第52-55页 |
4.4.3 主逻辑分析模块 | 第55-56页 |
4.4.4 特征库模块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组件劫持漏洞自动化检测系统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57-63页 |
5.1 测试环境 | 第57页 |
5.2 系统的性能测试 | 第57-60页 |
5.2.1 对系统可靠性的测试 | 第57-59页 |
5.2.2 对系统稳定性的测试 | 第59-60页 |
5.3 系统的应用实验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3-65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3-64页 |
6.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