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刑事禁止令基本内涵 | 第10-18页 |
1.1 我国刑事禁止令概念的界定及特征分析 | 第10-12页 |
1.1.1 我国刑事禁止令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1.1.2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特征分析 | 第11-12页 |
1.2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性质探析 | 第12-14页 |
1.2.1 我国刑事禁止令性质在学术界提及最多的三种观点 | 第12-13页 |
1.2.2 我国刑事禁止令性质个人观点 | 第13-14页 |
1.3 我国刑事禁止令出台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1.3.1 我国刑事禁止令出台背景 | 第14-15页 |
1.3.2 我国刑事禁止令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禁止令适用与执行基本要件分析 | 第18-25页 |
2.1 我国刑事禁止令适用基本要件分析 | 第18-22页 |
2.1.1 假释犯能否成为我国刑事禁止令的适用对象分析 | 第18页 |
2.1.2 我国刑事禁止令适用实质条件分析 | 第18-19页 |
2.1.3 我国刑事禁止令应遵循的适用原则 | 第19-21页 |
2.1.4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内容过于宽泛不利于实际运用 | 第21-22页 |
2.2 我国刑事禁止令执行基本要件分析 | 第22-25页 |
2.2.1 我国刑事禁止令执行期限分析 | 第22-23页 |
2.2.2 我国刑事禁止令执行机构存在争议 | 第23-24页 |
2.2.3 我国刑事禁止令违反的法律后果之争议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与域外刑事禁止令比较分析 | 第25-29页 |
3.1 域外刑事禁止令现状 | 第25-27页 |
3.1.1 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禁止令 | 第25-26页 |
3.1.2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禁止令 | 第26-27页 |
3.2 与域外刑事禁止令的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3.2.1 刑事禁止令适用对象比较分析 | 第27页 |
3.2.2 刑事禁止令适用内容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3.2.3 刑事禁止令适用条件比较分析 | 第28页 |
3.2.4 刑事禁止令执行监管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禁止令存在问题分析 | 第29-32页 |
4.1 我国刑事禁止令立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 第29-30页 |
4.1.1 我国刑事禁止令适用对象范围过窄 | 第29页 |
4.1.2 我国刑事禁止令在适用时存在概念模糊难以适用情况 | 第29页 |
4.1.3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适用与执行存在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法律空白 | 第29-30页 |
4.2 我国刑事禁止令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 第30-32页 |
4.2.1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宣告数量明显偏低 | 第30页 |
4.2.2 我国刑事禁止令存在的必要性被质疑 | 第30-31页 |
4.2.3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作出存在重复禁止的情况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禁止令相关问题建议 | 第32-37页 |
5.1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立法建议 | 第32-33页 |
5.1.1 适当扩大刑事禁止令适用对象的范围 | 第32页 |
5.1.2 对刑事禁止令适用中有关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 | 第32-33页 |
5.1.3 在刑事禁止令的适用中引入人格评估制度 | 第33页 |
5.2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司法建议 | 第33-37页 |
5.2.1 增强司法人员对刑事禁止令存在必要性认识 | 第33-34页 |
5.2.2 在刑事禁止令实施过程中借鉴“保证人”和“保证金”制度 | 第34-35页 |
5.2.3 建立有效的部门工作衔接机制 | 第35页 |
5.2.4 加强社区矫正机构人员和队伍的建设 | 第35-36页 |
5.2.5 加大刑事禁止令执行监管的科技投入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