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产业 | 第18页 |
2.1.2 工业 | 第18-19页 |
2.1.3 转型升级 | 第19-20页 |
2.2 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0-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6页 |
第3章 河北省工业产业现状分析 | 第26-46页 |
3.1 河北省工业产业总体现状 | 第26-33页 |
3.2 制造业总体现状 | 第33-35页 |
3.3 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 第35-42页 |
3.3.1 持续创新投入现状 | 第36-39页 |
3.3.2 持续创新转化现状 | 第39-41页 |
3.3.3 持续创新产出现状 | 第41-42页 |
3.4 河北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 第42-45页 |
3.4.1 官员考核机制制约了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 | 第42页 |
3.4.2 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偏弱 | 第42-44页 |
3.4.3 对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加大了转型的难度 | 第44页 |
3.4.4 企业家的思想认识也是制约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 第44页 |
3.4.5 对外开放力度影响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 第44-45页 |
3.4.6 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区域引领区还未形成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河北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原则和目标 | 第46-50页 |
4.1 指导思想 | 第46页 |
4.2 原则 | 第46-47页 |
4.2.1 统筹兼顾原则 | 第46页 |
4.2.2 比较优势原则 | 第46页 |
4.2.3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 | 第46-47页 |
4.2.4 工业产业布局与城市承载力相适应原则 | 第47页 |
4.3 目标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河北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 第50-54页 |
5.1 依靠科技驱动创新 | 第50-51页 |
5.2 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 第51页 |
5.3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 第51页 |
5.4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1-52页 |
5.5 推进中小工业企业健康发展 | 第52页 |
5.6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 第52-53页 |
5.7 提升对外合作层次 | 第5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河北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优化 | 第54-58页 |
6.1 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 | 第54页 |
6.2 沿海现代重化工产业基地 | 第54-55页 |
6.3 冀中南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 第55-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7章 河北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措施 | 第58-62页 |
7.1 政府和市场在工业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 第58页 |
7.2 优化工业产业发展环境 | 第58页 |
7.3 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 第58-59页 |
7.4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 第59页 |
7.5 强化金融支持 | 第59-60页 |
7.6 加强吸引外资政策 | 第60页 |
7.7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 第60-61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