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社区与社区管理 | 第20页 |
2.1.2 社区网格化管理概述 | 第20-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社会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3 鹿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现状 | 第25-34页 |
3.1 鹿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问卷调查设计说明 | 第25页 |
3.2 鹿城区社区管理现状 | 第25-29页 |
3.2.1 鹿城区社区概况 | 第25-26页 |
3.2.2 鹿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现状及做法 | 第26-29页 |
3.3 鹿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成效 | 第29-31页 |
3.3.1 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能力 | 第29页 |
3.3.2 “网格化”信息平台投入使用,使得获取信息更顺畅 | 第29-30页 |
3.3.3 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促进了社区和谐 | 第30页 |
3.3.4 引导第三方管理参与社区建设,增强了社区自治能力 | 第30-31页 |
3.4 个案分析:八仙楼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做法及其成效 | 第31-34页 |
3.4.1 八仙楼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做法 | 第31-32页 |
3.4.2 八仙楼社区网格化管理取得的初效 | 第32-34页 |
4 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典型模式 | 第34-40页 |
4.1 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城模式” | 第34-35页 |
4.2 浙江省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 | 第35-38页 |
4.3 “东城模式”与“舟山模式”的对比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38-40页 |
4.3.1 “东城模式”与“舟山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38页 |
4.3.2 “东城模式”与“舟山模式”对鹿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38-40页 |
5 鹿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5.1 社区网格化管理缺乏保障 | 第40-41页 |
5.1.1 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 | 第40页 |
5.1.2 社区建设经费不足 | 第40页 |
5.1.3 社区工作者缺乏激励机制 | 第40页 |
5.1.4 社区建设居民的参与率低 | 第40-41页 |
5.2 政府、社区、市场三者边界不清 | 第41-43页 |
5.2.1 基层政府角色定位存在误区 | 第41页 |
5.2.2 基层社区职能定位存在误区 | 第41-42页 |
5.2.3 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化不成熟 | 第42-43页 |
5.3 社区网格化管理主体自身素质问题 | 第43-45页 |
5.3.1 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 | 第43页 |
5.3.2 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43-45页 |
6 完善鹿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 第45-48页 |
6.1 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保障体系 | 第45页 |
6.1.1 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相关法律体系 | 第45页 |
6.1.2 加大社区建设投入,落实经济基础 | 第45页 |
6.1.3 拓展渠道,提升群众参与度 | 第45页 |
6.2 强化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6.2.1 完善“政社分开”,探索政府职能转变 | 第45-46页 |
6.2.2 明确社区职能,强化社区自治能力 | 第46页 |
6.2.3 加强社会协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 | 第46页 |
6.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主体素质 | 第46-48页 |
6.3.1 转变用人方式,完善管理主体队伍 | 第46页 |
6.3.2 强化培训力度,提升管理主体专业水平 | 第46-47页 |
6.3.3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主体归属感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