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冷连轧机主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及打滑现象 | 第13-15页 |
1.2.1 冷连轧机主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简介 | 第13-14页 |
1.2.2 冷连轧机打滑现象简介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课题概述 | 第16-18页 |
1.4.1 课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1.4.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F4冷连轧机主传动模型建立及其自激振动的分析 | 第19-3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冷连轧机主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19-26页 |
2.2.1 主传动系统结构简图 | 第19-21页 |
2.2.2 动力学模型参数计算 | 第21-24页 |
2.2.3 数学模型建立 | 第24-26页 |
2.3 主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 第26-30页 |
2.4 打滑现象对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影响 | 第30-32页 |
2.5 打滑现象对轧机系统主传动系统自激振动的影响 | 第32-37页 |
2.5.1 建立打滑现象发生主传动系统模型 | 第32页 |
2.5.2 对非线性恢复力的计算 | 第32-34页 |
2.5.3 对轧辊上摩擦力矩的计算 | 第34页 |
2.5.4 建立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判断打滑现象对主传动系统的影响 | 第34-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影响打滑现象因素的分析及其判断模型的建立 | 第38-48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打滑现象所引起的扭转振动 | 第38-40页 |
3.2.1 咬钢时发生打滑现象所引起的扭振现象 | 第38-39页 |
3.2.2 轧制时发生打滑现象所引起的扭振现象 | 第39-40页 |
3.3 打滑现象机理 | 第40-44页 |
3.3.1 咬钢打滑现象机理 | 第40-41页 |
3.3.2 轧制打滑现象机理 | 第41-44页 |
3.4 前滑的确定和简化 | 第44-45页 |
3.5 判断打滑现象发生条件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 第45-47页 |
3.5.1 打滑因子的确定 | 第45-46页 |
3.5.2 打滑因子实际应用的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冷连轧机轧制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48-65页 |
4.1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及LS—DYNA简介 | 第48-51页 |
4.1.1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简介 | 第48页 |
4.1.2 LS—DYNA简介 | 第48-51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4.3.1 轧制过程的模拟 | 第53-54页 |
4.3.2 轧制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分布情况 | 第54-55页 |
4.3.3 轧制过程中速度场、加速度场和轧制力的分布情况 | 第55-56页 |
4.3.4 轧制过程中变形区节点X方向速度分布情况 | 第56-58页 |
4.4 主要工艺参数对轧制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58-63页 |
4.4.1 摩擦系数对轧制过程的的影响分析 | 第58-59页 |
4.4.2 压下比对轧制过程的的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4.4.3 轧制速度对轧制过程的的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4.4.4 前后张力对轧制过程的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4.5 针对打滑现象的可控措施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工况下打滑因子的验证和轧制因素特性关系 | 第65-77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打滑因子的验证 | 第65-70页 |
5.2.1 打滑因子的验证 | 第65-66页 |
5.2.2 根据打滑因子对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66-70页 |
5.3 现场轧制因素之间的特性关系 | 第70-74页 |
5.4 乳化液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