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炉温度与成分的协调控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LF炉炼钢简介 | 第12-16页 |
1.2.1 LF炉的设备组成 | 第12-13页 |
1.2.2 LF炉的工艺流程 | 第13-15页 |
1.2.3 LF炉的冶炼功能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LF钢水温度预报方法概述 | 第16-18页 |
1.3.2 LF钢水脱硫发展概述 | 第18-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3页 |
第2章 协调优化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23-33页 |
2.1 LF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目标 | 第23-27页 |
2.1.1 终点控制 | 第23-24页 |
2.1.2 终点温度控制 | 第24-25页 |
2.1.3 终点硫含量控制 | 第25-27页 |
2.2 影响终点控制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 协调控制 | 第28-30页 |
2.3.1 协调控制原理 | 第28页 |
2.3.2 协调优化控制问题的难点 | 第28-29页 |
2.3.3 协调优化的主要控制目标 | 第29页 |
2.3.4 协调优化的主要约束条件 | 第29-30页 |
2.4 协调控制结构设计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终点温度预报 | 第33-49页 |
3.1 渣料的熔化升温热 | 第33-34页 |
3.2 电弧加热的能量 | 第34-41页 |
3.2.1 LF炉能量分配 | 第34-35页 |
3.2.2 电气部分的数学描述 | 第35-38页 |
3.2.3 电弧加热部分建模 | 第38-41页 |
3.3 能量传递过程分析 | 第41-44页 |
3.3.1 渣面损失的热量 | 第42-43页 |
3.3.2 炉衬损失的热量 | 第43-44页 |
3.4 钢水温度预报模型的求解 | 第44-47页 |
3.4.1 炉衬热损的求解 | 第44-46页 |
3.4.2 终点温度预报模型的求解 | 第46-47页 |
3.5 仿真结果 | 第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终点硫含量预报 | 第49-61页 |
4.1 升温过程对脱硫速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1 动力学研究理论基础及基本假设 | 第49-50页 |
4.1.2 基于脱硫动力学的终点硫含量模型 | 第50-51页 |
4.2 脱硫反应的热力学 | 第51-56页 |
4.2.1 硫容量 | 第51-54页 |
4.2.2 硫分配比 | 第54-56页 |
4.3 初始精炼渣选择 | 第56-58页 |
4.3.1 精炼渣渣系成分的确定 | 第56页 |
4.3.2 精炼渣成分的确定 | 第56-57页 |
4.3.3 LF终点渣成分的计算 | 第57-58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LF精炼过程的协调优化设计 | 第61-73页 |
5.1 协调优化方案设计 | 第61-62页 |
5.2 LF精炼过程各约束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5.2.1 精炼时间的分配 | 第63页 |
5.2.2 造渣材料的控制 | 第63-65页 |
5.3 LF协调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65-71页 |
5.3.1 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66页 |
5.3.2 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66-68页 |
5.3.3 仿真结果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