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创客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引言第11-26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1-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问题提出第12-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3页
        1.2.1 国外创客教育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2 国内创客教育研究现状第18-2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1.3.1 研究目的第23-24页
        1.3.2 研究意义第24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4-26页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6-29页
    2.1 核心概念界定第26-27页
        2.1.1 创客第26页
        2.1.2 创客教育第26-27页
        2.1.3 策略第27页
    2.2 理论基础第27-29页
        2.2.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第27-28页
        2.2.2 体验学习理论第28-29页
第3章 高校创客教育对传统高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挑战第29-32页
    3.1 传统高校教学方式分析第29页
        3.1.1 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播第29页
        3.1.2 教学组织形式倾向于班级授课制第29页
        3.1.3 重教轻学第29页
    3.2 创客教育教学方式分析第29-30页
        3.2.1 项目驱动学习第29-30页
        3.2.2 跨区域跨专业同学协作学习第30页
        3.2.3 注重教学实践性第30页
    3.3 两种教学方式对比分析第30-32页
第4章 高校创客教育实施案例分析第32-53页
    4.1 麻省理工学院创客教育开展案例分析第32-42页
        4.1.1 政策导向第32-33页
        4.1.2 前期设计第33-34页
        4.1.3 具体实践第34-42页
    4.2 浙江大学实施创客教育情况分析第42-48页
        4.2.1 创客教育开展思想指导第42页
        4.2.2 创客教育开展方式第42-47页
        4.2.3 创客教育开展资金支持第47-48页
    4.3 两所学校创客教育实施情况比较分析第48-53页
        4.3.1 高校开展创客教育的一般规律第50页
        4.3.2 创客教育实施差异分析第50-53页
第5章 高校创客教育实施环节及策略提出第53-67页
    5.1 前期系统规划第53-54页
        5.1.1 微观规划层面第54页
        5.1.2 中观规划层面第54页
        5.1.3 宏观规划层面第54页
    5.2 创客教育的目标定位第54-56页
        5.2.1 教师角度第55页
        5.2.2 学生角度第55页
        5.2.3 高校角度第55页
        5.2.4 社会角度第55-56页
    5.3 教学环境创建第56-59页
        5.3.1 创客空间建设第56-58页
        5.3.2 创客空间区域分配第58页
        5.3.3 创客空间资源配备第58-59页
    5.4 创客教育师资培养第59-60页
        5.4.1 组建创客教师队伍第59页
        5.4.2 组织教师培训第59-60页
        5.4.3 开展面向教师的创客课程第60页
        5.4.4 校企搭建平台,共建项目研究第60页
    5.5 创客教育课程构建第60-62页
        5.5.1 创客教育课程性质第60-61页
        5.5.2 创客教育课程类别第61-62页
    5.6 创客教育教学方式设计第62-64页
        5.6.1 创客成果交流论坛第62-63页
        5.6.2 创客大赛第63页
        5.6.3 开设创客班第63页
        5.6.4 以项目为导向第63-64页
        5.6.5 校际联动、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第64页
    5.7 创客教育评价机制设计第64-67页
        5.7.1 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评价机制第65页
        5.7.2 重视创客教育过程评价机制第65页
        5.7.3 成果导向评价机制第65-66页
        5.7.4 注重能力发展评价机制第66页
        5.7.5 激励机制第66-67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6.1 研究结论第67页
    6.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致谢第76-79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基于美国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
下一篇:翻转课堂模式下中学教师课堂把控能力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