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绿道网络建设的发展 | 第9页 |
1.1.2 沁河流域的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区域范围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区域交通规划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绿道发展现状及绿道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1 国外绿道发展阶段 | 第14页 |
1.4.2 国内绿道发展阶段 | 第14-15页 |
1.4.3 国外绿道理论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4 国内绿道理论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 第19-27页 |
2.1 绿道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2.1.1 绿道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绿道的功能 | 第19-20页 |
2.1.3 绿道的分类 | 第20-22页 |
2.2 相关案例分析 | 第22-24页 |
2.2.1 国外典型案例 | 第22-23页 |
2.2.2 国内典型案例 | 第23-24页 |
2.3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提出 | 第24-26页 |
2.3.1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概念 | 第24-25页 |
2.3.2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基本特征 | 第25页 |
2.3.3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3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环境和古村镇资源现状分析 | 第27-51页 |
3.1 沁河流域现状概述 | 第27-28页 |
3.2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环境现状及问题 | 第28-32页 |
3.2.1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环境概述 | 第28-29页 |
3.2.2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景观分布现状 | 第29-30页 |
3.2.3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生态环境现状问题 | 第30-32页 |
3.3 沁河流域中游人文资源现状及问题 | 第32-51页 |
3.3.1 沁河流域古村镇资源及其总体分布 | 第32-34页 |
3.3.2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物质文化景观 | 第34-44页 |
3.3.3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非物质文化景观 | 第44-47页 |
3.3.4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遗存现状及问题总结 | 第47-51页 |
4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方法研究 | 第51-65页 |
4.1 规划思路 | 第51-53页 |
4.1.1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51页 |
4.1.2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的具体措施 | 第51-52页 |
4.1.3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构成要素 | 第52-53页 |
4.2 沁河流域中游景观资源整合性保护与修复策略 | 第53-58页 |
4.2.1 整合性保护与修复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53页 |
4.2.2 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 | 第53-54页 |
4.2.3 古村镇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 | 第54-57页 |
4.2.4 整合性保护与修复的基本策略 | 第57-58页 |
4.3 沁河流域中游景观资源空间分布与交通联系 | 第58-60页 |
4.3.1 自然景观资源的分布与交通联系 | 第58-59页 |
4.3.2 古村镇文化景观资源的分布与交通联系 | 第59-60页 |
4.4 自然景观资源与古村镇文化景观资源的整合叠加 | 第60-62页 |
4.4.1 叠加的方法与结果 | 第60-61页 |
4.4.2 整合型绿道的具体构成 | 第61-62页 |
4.5 整合型绿道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62-63页 |
4.5.1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 | 第62页 |
4.5.2 整合型绿道的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 第62-63页 |
4.6 小结 | 第63-65页 |
5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规划设计 | 第65-77页 |
5.1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总体规划 | 第65-66页 |
5.1.1 沁河流域中游景观资源整体分区 | 第65页 |
5.1.2 沁河流域中游文化景观型绿道空间结构 | 第65-66页 |
5.1.3 沁河流域中游文化景观型绿道整体规划 | 第66页 |
5.2 县域尺度绿道规划——以阳城县为例 | 第66-70页 |
5.2.1 阳城县功能区块划分 | 第66-68页 |
5.2.2 阳城县绿道规划布局 | 第68-70页 |
5.3 绿道规划节点设计——以郭峪村为例 | 第70-77页 |
5.3.1 郭峪村慢行系统规划 | 第70-71页 |
5.3.2 樊溪河河道生态修复改造 | 第71-73页 |
5.3.3 古堡文化游览线路设计 | 第73-74页 |
5.3.4 导视系统设计 | 第74-75页 |
5.3.5 细部节点设计——郭峪村东门入口空间 | 第75-7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7-7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7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77-78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图表索引 | 第83-87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