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e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牛支原体概述 | 第13-24页 |
1.1 牛支原体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1.1.1 牛支原体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1.1.2 牛支原体的培养特性及生化特征 | 第14页 |
1.1.3 牛支原体抵抗力 | 第14-15页 |
1.1.4 牛支原体致病性 | 第15页 |
1.2 牛支原体病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1.3 牛支原体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6-17页 |
1.3.1 临床症状 | 第16页 |
1.3.2 病理变化 | 第16-17页 |
1.4 牛支原体诱导的免疫反应 | 第17-18页 |
1.4.1 牛支原体感染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 第17页 |
1.4.2 支原体感染与自身免疫 | 第17页 |
1.4.3 诱生细胞因子和粘附因子 | 第17-18页 |
1.5 牛支原体的检测技术 | 第18-20页 |
1.5.1 病原分离培养 | 第18页 |
1.5.2 血清学诊断 | 第18-19页 |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19-20页 |
1.6 牛支原体病的治疗与防治 | 第20-21页 |
1.6.1 治疗 | 第20页 |
1.6.2 防治 | 第20-21页 |
1.7 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8 牛支原体膜蛋白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8.1 牛支原体膜蛋白 | 第21-22页 |
1.8.2 牛支原体Vsp蛋白 | 第22页 |
1.8.3 牛支原体pMB67蛋白 | 第22-23页 |
1.8.4 牛支原体 24ku蛋白 | 第23页 |
1.8.5 牛支原体p26蛋白 | 第23页 |
1.8.6 牛支原体膜蛋白研究展望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4-56页 |
试验一 新疆不同地区发病牛场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 | 第24-38页 |
1 材料 | 第24-26页 |
1.1 病料来源 | 第24-25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 第25-26页 |
2 方法 | 第26-30页 |
2.1 病料采集 | 第26页 |
2.2 病原分离 | 第26页 |
2.3 支原体染色 | 第26-27页 |
2.4 药敏试验 | 第27页 |
2.5 PCR鉴定 | 第27-30页 |
2.5.1 提取DNA | 第27页 |
2.5.2 基因oppD/F引物的合成 | 第27-28页 |
2.5.3 PCR扩增 | 第28页 |
2.5.4 PCR扩增产物纯化回收 | 第28页 |
2.5.5 T载体连接 | 第28-29页 |
2.5.6 连接产物转化 | 第29-30页 |
2.5.7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1 采集病料 | 第30-31页 |
3.2 病原的分离 | 第31页 |
3.3 菌落染色 | 第31-32页 |
3.4 药敏试验 | 第32-33页 |
3.5 PCR检测结果 | 第33页 |
3.6 牛支原体opp D/F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33-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试验一小结 | 第37-38页 |
试验二 牛支原体新疆代表株全基因测序与遗传进化分析 | 第38-50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1.1 菌株来源 | 第38-39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2 方法 | 第39-41页 |
2.1 菌株复苏 | 第39页 |
2.2 提取全基因组DNA | 第39-40页 |
2.3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流程 | 第40页 |
2.4 基因组DNA测序方法 | 第40-41页 |
2.5 基因组组装及评价方法 | 第41页 |
2.6 基因组分析预测 | 第41页 |
3 结果 | 第41-47页 |
3.1 菌落形态观察 | 第41页 |
3.2 基因公司样品质量评估 | 第41-42页 |
3.3 基因组组装及评价 | 第42-44页 |
3.4 基因组组分分析结果 | 第44-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试验二 小结 | 第49-50页 |
试验三 新疆不同地区牛支原体分离株Vsp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0-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1.1 菌株来源 | 第5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0-51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页 |
1.4 方法 | 第51-52页 |
1.5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 | 第52-55页 |
2.1 PCR最佳退火温度 | 第52-53页 |
2.2 PCR检测结果 | 第53页 |
2.3 新疆不同地区牛支原体Vsp E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53-55页 |
3 讨论 | 第55页 |
试验三 小结 | 第55-56页 |
全文结论 | 第56页 |
创新点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