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动物源粪肠球菌多重耐药菌株毒力基因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2页
    1. 粪肠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 粪肠球菌对人的致病性第14页
        1.2 粪肠球菌对动物的致病性第14-16页
            1.2.1 羊源粪肠球菌第14-15页
            1.2.2 牛源粪肠球菌第15页
            1.2.3 猪源粪肠球菌第15页
            1.2.4 禽源粪肠球菌第15-16页
            1.2.5 其他动物来源第16页
    2. 粪肠球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2.1 粘附素(Ace、AS or asa、ESP、EfaA等)第16-17页
            2.1.1 胶原蛋白粘附素(Adhesin of collagen from Enterococcus faecalis, Ace)第16页
            2.1.2 聚集物质(Aggregation Substance, As or asa )第16页
            2.1.3 表面蛋白(Enterococcal surface protein, Esp)第16-17页
            2.1.4 心内膜炎抗原(Enterococcus faecalis endocarditis antigen, EfaA)第17页
        2.2 溶血素(Cytolysin, Cyl)第17页
        2.3 明胶酶(Gelatinase,gelE)第17页
        2.4 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prE)第17-18页
        2.5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yl)第18页
        2.6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s, CPS)第18页
        2.7 生物膜(Boifilm)第18页
        2.8 信息素(Pheromone)第18页
        2.9 脂磷壁酸(Lipoteichic acid, LTA)第18-19页
        2.10 其他毒力基因及可能存在的毒力因子第19页
        2.11 小结第19页
    3. 细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基于ERIC-PCR的分子指纹图谱分析第19-21页
        3.1 ERIC概述第19页
        3.2 ERIC-PCR技术的建立第19-20页
        3.3 ERIC-PCR的应用第20-21页
            3.3.1 在细菌分类及鉴定中的应用第20页
            3.3.2 在混合菌种中的应用第20页
            3.3.3 在食用真菌分类中应用第20页
            3.3.4 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第20-21页
        3.4 小结第21页
    4. 展望第21-2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2-63页
    实验一 不同动物源粪肠球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第22-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1.1 菌株第22-23页
            1.2 主要试剂第23页
            1.3 主要仪器第23页
            1.4 试验方法第23-26页
        2. 结果第26-34页
            2.1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第26-27页
            2.2 毒力基因的组合情况第27页
            2.3 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第27-30页
            2.4 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第30-34页
                2.4.1 ace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0-31页
                2.4.2 asa1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1页
                2.4.3 gelE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1-32页
                2.4.4 es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2-33页
                2.4.5 sprE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3-34页
        3. 讨论第34-35页
    实验二 包含不同毒力基因型分离株对小白鼠的致病性试验第35-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1.1 菌株第35页
            1.2 试验动物第35页
            1.3 主要试剂第35页
            1.4 主要仪器第35-36页
            1.5 试验方法第36-37页
        2. 结果第37-40页
            2.1 溶血性结果第37页
            2.2 小白鼠致病性结果第37-38页
            2.3 感染小鼠的组织学变化第38-39页
            2.4 回收细菌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39-40页
            2.5 回收细菌PCR结果第40页
        3. 讨论第40-41页
    实验三 不同耐药组粪肠球菌致病性观察第41-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1.1 菌株第41页
            1.2 试验动物第41页
            1.3 主要试剂第41页
            1.4 主要仪器第41页
            1.5 试验方法第41-42页
        2 结果第42-49页
            2.1 CFU与OD_(600)关系测定结果第42-44页
            2.2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第44-45页
            2.3 LD_(50)的测定结果第45页
            2.4 细菌致病性结果第45-49页
            2.5 耐药性与毒力对比结果第49页
        3 讨论第49-51页
            3.1 CFU与OD_(600)关系分析第49页
            3.2 细菌生长曲线和LD_(50)分析第49-50页
            3.3 不同动物源不同组毒力讨论第50-51页
    实验四 粪肠球菌耐药性变化与毒力基因的相关性试验第51-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1.1 菌株来源第51页
            1.2 主要试剂第51页
            1.3 引物第51页
            1.4 试验仪器第51页
            1.5 试验方法第51-53页
        2 结果第53-55页
            2.1 体外诱导耐药试验结果第53页
            2.2 诱导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第53-55页
        3 讨论第55-56页
    实验五 不同动物源粪肠球菌ERIC-PCR分子指纹分析第56-63页
        1.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1.1 菌株来源第56页
            1.2 主要试剂第56页
            1.3 引物第56页
            1.4 试验仪器第56页
            1.5 试验方法第56-57页
        2. 结果第57-61页
            ERIC-PCR分子聚类分析结果第57-61页
        3 讨论第61-63页
全文总结第63-64页
创新点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73页
附表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致犊牛脑膜炎大肠杆菌ibe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新疆地区牛支原体分离鉴定及Vs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