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没的说”的研究
| 致谢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X+说”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没的说”的研究 | 第12页 |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6页 |
| 1.4 研究中拟解决的问题 | 第16页 |
| 1.5 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 第16页 |
| 1.5.1 研究视角 | 第16页 |
| 1.5.2 理论基础 | 第16页 |
| 1.6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6-18页 |
| 1.6.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6.2 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共时层面的现代汉语 “没的说” | 第18-26页 |
| 2.1 从共时角度看 “没的说”的分化及其特征 | 第18-22页 |
| 2.1.1 短语 “没的说” | 第18-19页 |
| 2.1.2 词语 “没的说” | 第19-20页 |
| 2.1.3 话语标记 “没的说” | 第20-22页 |
| 2.2 “没的说”的分化与言语三域 | 第22-24页 |
| 2.2.1 “没的说”与行域 | 第22-23页 |
| 2.2.2 “没的说”与知域 | 第23-24页 |
| 2.3 共时层面 “没的说”使用的不平衡性 | 第24页 |
| 2.4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没的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 第26-38页 |
| 3.1 “没的说”和 “没的话说”的差异 | 第26-28页 |
| 3.2 “没话说”到 “没的说”的演化 | 第28-29页 |
| 3.3 “没的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 第29-33页 |
| 3.3.1 “没的说”的词汇化过程 | 第29-32页 |
| 3.3.2 “没的说”的语法化过程 | 第32-33页 |
| 3.4 “没的说”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 第33-37页 |
| 3.4.1 “没的说”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 第33-36页 |
| 3.4.2 “没的说”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 第36-37页 |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没的说”的语义、语用研究 | 第38-46页 |
| 4.1 程度义 “没的说”表 “好”倾向 | 第38-39页 |
| 4.2 形义关系的不透明性 | 第39页 |
| 4.2.1 形式的不透明 | 第39页 |
| 4.2.2 语义的不透明 | 第39页 |
| 4.2.3 形义关系的不透明 | 第39页 |
| 4.3 话语标记 “没的说”的位置及其语用功能 | 第39-45页 |
| 4.3.1 句中 “没的说”及其语用功能 | 第40-44页 |
| 4.3.2 句首 “没的说”及其语用功能” | 第44-45页 |
| 4.3.3 句尾 “没的说”及其语用功能 | 第45页 |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没说的”和 “没的说”的对比分析 | 第46-51页 |
| 5.1 从历时角度分析 “没的说”和 “没说的” | 第46-47页 |
| 5.2 从共时角度分析 “没的说”和 “没说的” | 第47-50页 |
| 5.2.1 不同点 | 第47-49页 |
| 5.2.2 相同点 | 第49-50页 |
| 5.3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3页 |
|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51页 |
|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