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25-34页 |
2.1 自媒体及其传播特征 | 第25-27页 |
2.1.1 自媒体的涵义 | 第25-26页 |
2.1.2 自媒体的传播特征 | 第26-27页 |
2.2 网络道德品质的内涵及表现特征 | 第27-30页 |
2.2.1 网络道德品质的内涵及结构 | 第28-30页 |
2.2.2 网络道德品质的表现特征 | 第30页 |
2.3 自媒体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 | 第30-34页 |
2.3.1 认知机制 | 第31-32页 |
2.3.2 制约机制 | 第32-33页 |
2.3.3 内化转为外化机制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34-46页 |
3.1 调查目的及调查对象 | 第34-35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34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34-35页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说明 | 第35-36页 |
3.3 调查问卷数据处理结果 | 第36-44页 |
3.3.1 大学生自媒体使用情况分析 | 第36-38页 |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调查的情况分析 | 第38-43页 |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 第43-44页 |
3.4 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 | 第44-46页 |
3.4.1 网络道德理论水平参差不齐 | 第44页 |
3.4.2 网络交往引发“速成”式的人际关系现象普遍 | 第44页 |
3.4.3 网络道德自律成为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评判标准 | 第44-45页 |
3.4.4 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表现出良好的道德态势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第46-54页 |
4.1 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51页 |
4.1.1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模糊不定,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取向紊乱 | 第46页 |
4.1.2 大学生道德情感淡化,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 第46-47页 |
4.1.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发 | 第47-51页 |
4.2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1-54页 |
4.2.1 自媒体平台是一把“双刃剑” | 第51-52页 |
4.2.2 高校网络管理规范缺失,网络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52页 |
4.2.3 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滞后 | 第52-53页 |
4.2.4 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自主性较弱 | 第53-54页 |
第五章 适应自媒体环境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培育路径探析 | 第54-62页 |
5.1 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 第54-56页 |
5.1.1 建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体系 | 第54-55页 |
5.1.2 建立社会、高校、个人一体化的网络道德品质培育体系 | 第55-56页 |
5.2 建设优秀的网络道德品质培育队伍 | 第56-57页 |
5.2.1 教育主体应有效应对传统道德品质培育与新网络道德品质培育的碰撞 | 第56页 |
5.2.2 教育主体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育能力 | 第56-57页 |
5.2.3 教育主体应当培养大学生主体性道德品质 | 第57页 |
5.3 创新思路,改革传统教育方式 | 第57-59页 |
5.3.1 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加强教育针对性 | 第57-58页 |
5.3.2 借鉴网络话语,建立与培育客体更加亲切交流的话语方式 | 第58-59页 |
5.3.3 注重大学生现实性教育,唤醒大学生现实中的主体意识 | 第59页 |
5.4 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 第59-60页 |
5.4.1 加强网络以及网络信息的监管、监控,美化校园网络环境 | 第59-60页 |
5.4.2 因地制宜地制定高校互动式的网络道德规范 | 第60页 |
5.5 增强网络信息源头的规范化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