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冷漠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7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 研究思路第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第二章 微时代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第19-26页
    2.1 “微时代”的相关概述第19-21页
        2.1.1 “微时代”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2.1.2 “微时代”的概念第20页
        2.1.3 “微时代”的特征第20-21页
    2.2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第21-22页
        2.2.1 人际关系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第21页
        2.2.2 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第21-22页
        2.2.3 人际关系的自主性和多选择性第22页
        2.2.4 人际关系的间接性和浅层次性第22页
    2.3 微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第22-26页
        2.3.1 虚拟交往环境影响,导致大学生人际冷漠和疏离第22-23页
        2.3.2 不良文化思想侵蚀,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离第23-24页
        2.3.3 虚假恶意信息传播,降低大学生之间的互信度第24页
        2.3.4 复杂人际交往人群,加大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第24-26页
第三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冷漠问题现状第26-33页
    3.1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冷漠的主要表现第26-29页
        3.1.1 人际交往途径单一第26-27页
        3.1.2 人际交往技巧缺失第27页
        3.1.3 人际交往功能弱化第27-28页
        3.1.4 人际冷漠客体多样第28-29页
    3.2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冷漠的特点第29-31页
        3.2.1 交往空间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共存第29页
        3.2.2 沟通过程的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第29-30页
        3.2.3 表达方式的隐秘性与情绪化交织第30-31页
    3.3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冷漠的消极影响第31-32页
        3.3.1 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第31页
        3.3.2 使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产生怀疑第31页
        3.3.3 造成大学生社会性的缺失第31-32页
        3.3.4 导致大学生多方面“冷漠”第32页
    3.4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冷漠的可能走向第32-33页
第四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冷漠问题归因探究第33-36页
    4.1 网络流行文化良莠不齐衍生“人际冷漠”第33页
    4.2 管理介入相对缺位从而导致“人际冷漠”第33-34页
    4.3 逃避现实沉溺虚幻逐渐堕入“人际冷漠”第34-35页
    4.4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加速助推“人际冷漠”第35-36页
第五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冷漠问题的引导策略第36-43页
    5.1 加强监管,清朗大学生网络使用环境第36-37页
        5.1.1 国家构筑完善法律保障制度第36-37页
        5.1.2 政府和社会积极发挥监管作用第37页
    5.2 主动引导,加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第37-39页
        5.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第37-38页
        5.2.2 注重大学生心理教育第38页
        5.2.3 开展人际交往活动第38-39页
    5.3 家校同盟,建立健全三位一体沟通机制第39-40页
    5.4 以人为本,鼓励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第40-41页
        5.4.1 培养理性平和心态第40页
        5.4.2 丰富人际交往实践第40-41页
    5.5 完善制度,促使大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现象及其对策探究
下一篇: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