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NS4B蛋白与NS3解旋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第12-13页
1.前言第13-24页
    1.1 日本乙型脑炎简述第13页
    1.2 日本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第13-15页
        1.2.1 日本乙型脑炎传播的范围第13-14页
        1.2.2 日本乙型脑炎传播的特点第14-15页
    1.3 日本乙型脑炎的病原学特征第15-18页
        1.3.1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第15-16页
        1.3.2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蛋白及其功能第16-17页
        1.3.3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入侵及复制第17-18页
    1.4 日本乙型脑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18-19页
        1.4.1 日本乙型脑炎的临床症状第18-19页
        1.4.2 日本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第19页
    1.5 日本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第19-21页
        1.5.1 免疫接种第19-20页
        1.5.2 杜绝传播媒介第20页
        1.5.3 宿主动物管理第20-21页
    1.6 黄病毒NS3解旋酶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6.1 黄病毒NS3解旋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第21页
        1.6.2 黄病毒NS3解旋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7 黄病毒NS4B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2.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3.材料与方法第25-44页
    3.1 实验材料第25-32页
        3.1.1 毒株与细胞第25页
        3.1.2 菌种与质粒第25-28页
        3.1.3 引物设计第28页
        3.1.4 主要药品及试剂第28-29页
        3.1.5 主要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第29-30页
        3.1.6 缓冲液第30-31页
            3.1.6.1 50×TAE缓冲液第30页
            3.1.6.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缓冲液第30页
            3.1.6.3 蛋白纯化缓冲液第30-31页
            3.1.6.4 Western-blot缓冲液的配制第31页
        3.1.7 其他相关缓冲液及抗生素第31-32页
    3.2 实验方法第32-44页
        3.2.1 质粒构建第32-36页
            3.2.1.1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32页
            3.2.1.2 目的片段的回收第32-33页
            3.2.1.3 目的片段的连接第33页
            3.2.1.4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33页
            3.2.1.5 质粒的少量提取与酶切鉴定第33-35页
            3.2.1.6 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第35-36页
        3.2.2 重组菌的表达与鉴定第36-40页
            3.2.2.1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第36页
            3.2.2.2 重组蛋白在E.Coli中的可溶性表达第36-37页
            3.2.2.3 SDS-PAGE检测第37页
            3.2.2.4 Western blot鉴定第37-38页
            3.2.2.5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第38页
            3.2.2.6 可溶性蛋白的纯化及鉴定第38-39页
            3.2.2.7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第39-40页
        3.2.3 细胞的复苏、传代、冻存第40页
            3.2.3.1 细胞的复苏第40页
            3.2.3.2 细胞的传代第40页
            3.2.3.3 细胞的冻存第40页
        3.2.4 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分析第40-41页
            3.2.4.1 脂质体介导的转化法第40-41页
            3.2.4.2 间接免疫荧光(IFA)第41页
        3.2.5 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蛋白的相互作用第41-42页
        3.2.6 GST-pull down实验第42页
        3.2.7 病毒滴度测定第42-44页
            3.2.7.1 空斑样品的制备第42-43页
            3.2.7.2 空斑实验第43-44页
4.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58页
    4.1 NS4B与NS3解旋酶的相互作用第44-47页
        4.1.1 NS4B基因与NS3解旋酶基因的扩增第44页
        4.1.2 真核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44-45页
        4.1.3 NS4B与NS3解旋酶的真核表达分析第45-46页
        4.1.4 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NS4B与NS3解旋酶的相互作用第46-47页
    4.2 JEV NS4B拓扑结构的鉴定第47-50页
        4.2.1 JEV NS4B跨膜区的预测分析第47-48页
        4.2.2 JEV NS4B膜拓扑结构的鉴定第48-50页
    4.3 NS4B膜外区与NS3解旋酶的相互作用第50-57页
        4.3.1 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NS4B膜外区与NS3解旋酶的相互作用第50-52页
            4.3.1.1 真核质粒的表达分析第50-51页
            4.3.1.2 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NS4B膜外区与NS3解旋酶的相互作用第51-52页
        4.3.2 GST pull down验证NS4B膜外区与NS3解旋酶的相互作用第52-57页
            4.3.2.1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2-53页
            4.3.2.2 NS4B膜外区蛋白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 blot鉴定第53-54页
            4.3.2.3 NS4B膜外区蛋白的纯化第54-55页
            4.3.2.4 NS3解旋酶的纯化第55-56页
            4.3.2.5 GST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第56页
            4.3.2.6 GST pull down验证NS4B膜外区与NS3解旋酶的相互作用第56-57页
    4.4 NS4B膜外区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第57-58页
5.讨论与结论第58-61页
    5.1 讨论第58-60页
        5.1.1 NS3解旋酶与NS4B的相互作用第58页
        5.1.2 NS4B的亚细胞定位第58-59页
        5.1.3 NS4B膜外区与NS3解旋酶的互作第59页
        5.1.4 过表达NS4B及其膜外区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第59-60页
    5.2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中和表位的鉴定和受体的筛选
下一篇:鸡毒支原体遗传转化方法的建立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