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电子商务 | 第17页 |
2.1.2 产品质量监管 | 第17页 |
2.1.3“互联网+”智慧监管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及适用性分析 | 第18-22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电商产品质量监管的历史梳理及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3.1 我国电商产品质量监管的历史梳理 | 第22-23页 |
3.1.1 第一时期:起源兴起阶段 | 第22页 |
3.1.2 第二时期:快速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3.1.3 第三时期:逐步完善阶段 | 第23页 |
3.2 现阶段我国电商产品质量状况 | 第23-25页 |
3.3 电商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3.3.1 现阶段电商产品质量监管的特点 | 第25页 |
3.3.2 电商产品质量监管的效果 | 第25-27页 |
第4章 我国电商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4.1 我国现行电商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4.1.1 监管滞后导致网络制假售假泛滥 | 第27页 |
4.1.2 监管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 | 第27-28页 |
4.1.3 监管效果不理想,产品质量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 第28页 |
4.2 现行电商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4.2.1 监管主体单一 | 第28-30页 |
4.2.2 监管环节设置不科学 | 第30-31页 |
4.2.3 新技术应用不充分 | 第31-32页 |
第5章 我国电商产品质量智慧监管体系建设 | 第32-43页 |
5.1 电商产品质量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 | 第32-34页 |
5.1.1 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5.1.2 基本原则 | 第33页 |
5.1.3 战略目标 | 第33页 |
5.1.4 功能结构 | 第33-34页 |
5.2 电商产品质量智慧监管体系横向建设 | 第34-37页 |
5.2.1 政府监管部门 | 第34-35页 |
5.2.2 电商平台 | 第35页 |
5.2.3 企业 | 第35-36页 |
5.2.4 消费者 | 第36页 |
5.2.5 第三方 | 第36-37页 |
5.3 电商产品质量智慧监管体系纵向建设 | 第37-40页 |
5.3.1 风险预警子体系 | 第37-38页 |
5.3.2 投诉举报子体系 | 第38页 |
5.3.3 追溯查处子体系 | 第38-39页 |
5.3.4 信用评价子体系 | 第39-40页 |
5.4 电商产品质量智慧监管体系技术应用 | 第40-42页 |
5.4.1 大数据技术 | 第40-41页 |
5.4.2 物联网技术 | 第41-42页 |
5.5 电商产品质量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第42-43页 |
5.5.1 电商平台行政法律责任不明确 | 第42页 |
5.5.2 如何充分调动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 | 第42页 |
5.5.3 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 | 第42-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