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2-15页 |
图目录 | 第15-16页 |
表目录 | 第16-1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8页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40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39页 |
1.2.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述 | 第20-21页 |
1.2.2 土壤中的POPs污染现状 | 第21-26页 |
1.2.3 POPs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 第26-27页 |
1.2.4 影响POPs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素 | 第27-33页 |
1.2.5 环糊精的性质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 第33-3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9-40页 |
2 不同有机质对菲生物可利用性预测的影响 | 第40-63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1-4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2.2.2 土壤的选取 | 第43页 |
2.2.3 胡敏素和胡敏酸的分离 | 第43-44页 |
2.2.4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第44-45页 |
2.2.5 土壤/沉积物及其胡敏素和胡敏酸中菲的老化样品制备 | 第45-46页 |
2.2.6 HPCD对吸附态菲的萃取 | 第46页 |
2.2.7 吸附态菲的生物降解 | 第46-47页 |
2.2.8 脱矿胡敏素中菲的吸附、HPCD萃取及生物降解 | 第47页 |
2.2.9 菲的定量方法 | 第47-48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48-61页 |
2.3.1 胡敏素和胡敏酸对菲的吸附规律 | 第48-52页 |
2.3.2 HPCD对胡敏素、胡敏酸及原土壤/沉积物中菲的萃取 | 第52-54页 |
2.3.3 胡敏素、胡敏酸及原土壤/沉积物中菲的生物降解 | 第54-57页 |
2.3.4 菲的HPCD萃取率与生物降解率之间的关系 | 第57-59页 |
2.3.5 脱除矿物质对胡敏素中菲的吸附、HPCD萃取及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59-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3 HPCD萃取法对土壤中PAHs生物可利用性的预测 | 第63-76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64-6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3.2.2 HPCD对PAHs的增溶实验 | 第64-65页 |
3.2.3 PAHs污染土壤的制备与老化 | 第65页 |
3.2.4 HPCD对土壤中PAHs的萃取 | 第65页 |
3.2.5 土壤中PAHs的生物降解 | 第65-66页 |
3.2.6 PAHs的定量方法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3.3.1 HPCD对五种PAHs的增溶能力比较 | 第67-68页 |
3.3.2 HPCD对土壤中PAHs的萃取 | 第68-71页 |
3.3.3 土壤中PAHs的生物降解 | 第71-74页 |
3.3.4 HPCD对PAHs的萃取率与PAHs生物降解率之间的关系 | 第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4 HPCD萃取法对土壤中DDTs生物可利用性的预测 | 第76-88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77-7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4.2.2 HPCD对DDT、DDD及DDE的增溶实验 | 第77页 |
4.2.3 DDTs污染土壤的制备及老化 | 第77-78页 |
4.2.4 HPCD对土壤中DDTs的萃取 | 第78页 |
4.2.5 土壤中DDTs的生物降解实验 | 第78-79页 |
4.2.6 DDT、DDD及DDE的定量检测 | 第79页 |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9-87页 |
4.3.1 HPCD对不同DDTs的增溶能力比较 | 第79-81页 |
4.3.2 HPCD对土壤中DDTs的萃取 | 第81-85页 |
4.3.3 土壤中DDTs的生物降解 | 第85页 |
4.3.4 HPCD对土壤中DDTs萃取率与DDTs生物降解率之间的关系 | 第85-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5 环糊精对非水相流体中菲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88-103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88-91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5.2.2 平衡分配实验 | 第89页 |
5.2.3 菲的定量方法 | 第89页 |
5.2.4 环糊精对菲结合常数的测定 | 第89-90页 |
5.2.5 菲降解菌的培养和降解体系的制备 | 第90-91页 |
5.2.6 分子对接(Docking)方法考察环糊精与菲及NAPLs的相互作用 | 第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2页 |
5.3.1 环糊精对NAPL中菲的萃取 | 第91-95页 |
5.3.2 环糊精对NAPL-水体系中菲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95-98页 |
5.3.3 环糊精对菲的萃取能力与菲生物降解速率之间的关系 | 第98-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6 HPCD对PAHs和DDTs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103-113页 |
6.1 引言 | 第103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03-104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03-104页 |
6.2.2 水相体系中PAHs和DDTs的生物降解 | 第104页 |
6.2.3 土壤体系中PAHs和DDTs的生物降解 | 第104页 |
6.2.4 PAHs和DDTs的定量方法 | 第10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2页 |
6.3.1 HPCD的加入对PAHs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6.3.2 HPCD对DDTs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7.1 结论 | 第113-114页 |
7.2 创新点摘要 | 第114页 |
7.3 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