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土地开发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以上海为例

摘要第15-19页
ABSTRACT第19-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2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23页
    1.2 研究背景第23-24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24-26页
        1.3.1 研究目标第24-25页
        1.3.2 研究意义第25-26页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6页
    1.5 论文结构第26-27页
    1.6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土地开发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9-41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9-32页
        2.1.1 城市土地开发第29页
        2.1.2 产业升级第29-32页
    2.2 土地开发的相关理论第32-39页
        2.2.1 传统土地开发理论的回顾第32-34页
        2.2.2 阿隆索的地租模型第34-35页
        2.2.3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第35-37页
        2.2.4 增长机器论第37-38页
        2.2.5 城市精明增长理论第38-39页
    2.3 理论评述和启示第39-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土地开发研究的进展第41-58页
    3.1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流解释第41-44页
        3.1.1 人口红利说第41-42页
        3.1.2 投资驱动说第42-43页
        3.1.3 制度决定说第43-44页
        3.1.4 理论评述第44页
    3.2 土地开发和经济增长第44-51页
        3.2.1 政府在土地开发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第47-48页
        3.2.2 开发商在土地开发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第48-49页
        3.2.3 土地使用者在土地开发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第49-50页
        3.2.4 专业机构在土地开发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第50-51页
    3.3 土地开发与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第51-53页
    3.4 经验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理论框架的演绎第53-57页
        3.4.1 经验研究问题的提出第53-54页
        3.4.2 理论框架的演绎第54-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上海士地开发政策的演变及其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第58-103页
    4.1 宏观背景第58-59页
    4.2 上海土地开发政策的演变第59-73页
        4.2.1 政府完全控制阶段(1949-1978)第59-61页
        4.2.2 政策松动阶段(1979-1987)第61-63页
        4.2.3 半市场化阶段(1988-2000)第63-69页
        4.2.4 市场化阶段(2001-)第69-73页
    4.3 上海土地开发政策的评述第73-75页
    4.4 上海土地开发政策的量化分析第75-78页
    4.5 产业升级速率的定量测度第78-79页
    4.6 土地开发政策与产业升级关系的定量分析第79-101页
        4.6.1 1990年代土地开发政策第79-91页
        4.6.2 2000年后土地开发政策第91-101页
    4.7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五章 北海土地开发利用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第103-122页
    5.1 数据来源第103-105页
    5.2 1980—2010年上海土地利用变化第105-110页
        5.2.1 1980年代初上海土地利用的现状第105-106页
        5.2.2 1987—1993年土地利用变化第106-107页
        5.2.3 1993—1999年土地利用变化第107-108页
        5.2.4 1999—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第108-110页
    5.3 1980—2010年上海土地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110页
    5.4 模型与研究方法第110-115页
    5.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第115-119页
        5.5.1 人口密度变化第115-116页
        5.5.2 非农人口比例第116-117页
        5.5.3 工业产出变化和1980年农业产出第117-118页
        5.5.4 距市中心距离第118-119页
    5.6 上海土地开发未来空间变化趋势第119-120页
    5.7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六章 上海的土地开发空间演变及其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第122-150页
    6.1 早期上海城市发展第122页
    6.2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第122-123页
    6.3 改革开放前上海城市土地开发(1950—1980年)第123-125页
    6.4 1980年代上海土地开发的现状第125-128页
        6.4.1 第二产业第125-127页
        6.4.2 第三产业第127-128页
    6.5 1990年代土地开发前后上海财政变化第128-131页
        6.5.1 土地开发前上海财政状况第128-130页
        6.5.2 土地开发后上海财政变化第130-131页
    6.6 1990年代土地开发与产业升级(产业比例的变化)第131-135页
        6.6.1 第二产业的搬迁第132-134页
        6.6.2 第三产业的复兴第134-135页
    6.7 2000年后土地开发与产业升级(附加值的提高和驱动力的变化)第135-140页
        6.7.1 中心城区第135-138页
        6.7.2 新城和郊区第138-140页
    6.8 产业升级方向测度第140-148页
        6.8.1 1990-2000年产业升级方向测度第142-144页
        6.8.2 2000-2010年产业升级方向测度第144-146页
        6.8.3 产业升级测度结果分析第146-148页
    6.9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第七章 上海国际汽车城土地开发与产业升级关系的实证第150-199页
    7.1 数据来源第150-151页
    7.2 上海国际汽车城的演化过程第151-155页
        7.2.1 典型的江南小镇(1958年之前)第151页
        7.2.2 安亭卫星城建立后(1958—1984年)第151-152页
        7.2.3 上海大众集团公司成立后(1985—2000年)第152-155页
    7.3 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立(2001年以后)第155-167页
        7.3.1 开发的背景第155-156页
        7.3.2 地理位置和开发概况第156-160页
        7.3.3 组织建构第160-162页
        7.3.4 土地开发的运作机制第162-167页
    7.4 土地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所扮演的角色第167-174页
        7.4.1 政府的角色第168-170页
        7.4.2 开发商的角色第170-171页
        7.4.3 土地使用者的角色第171-173页
        7.4.4 专业机构的角色第173-174页
    7.5 不同时期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演变第174-177页
    7.6 各利益相关者在产业升级中扮演的角色第177-184页
        7.6.1 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角色第178-182页
        7.6.2 开发商在产业升级中的角色第182页
        7.6.3 土地使用者在产业升级中的角色第182-183页
        7.6.4 专业机构在产业升级中的角色第183-184页
    7.7 产业升级第184-193页
        7.7.1 新增用地(2001-2007)第184-191页
        7.7.2 已建项目用地(2008年以后)第191-193页
    7.8 产业升级方向的测度第193-195页
    7.9 土地开发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第195-196页
    7.10 本章小结第196-199页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99-205页
    8.1 主要结论第199-203页
        8.1.1 土地开发政策推动产业升级的效果显著第199-201页
        8.1.2 距市中心距离成为影响上海土地开发利用变化最重要的驱动力第201页
        8.1.3 不同时期上海土地开发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同第201-202页
        8.1.4 各土地利益相关者在土地开发中的相互作用是此消彼长第202页
        8.1.5 土地开发和产业升级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第202-203页
    8.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第203-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7页
附录第217-2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24-226页
后记第226-228页

论文共2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代价敏感学习的手写邮编和地址识别
下一篇:空间视野下的乡村旅游社区演化研究--以Q村和Y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