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目标下司法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司法公信力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第一节 司法公信力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一、司法公信力的界定 | 第14页 |
二、司法公信力的特征 | 第14-15页 |
三、司法公信力的功能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 第16-19页 |
一、司法独立 | 第16-17页 |
二、司法文化 | 第17页 |
三、司法透明 | 第17页 |
四、司法公正 | 第17-18页 |
五、司法效力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必要性及现状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必要性 | 第19-23页 |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民主法治 | 第19-20页 |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 第20-21页 |
三、有利于建设诚信友爱型社会 | 第21页 |
四、有利于提升公民守法意识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我国司法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社会成员对国家司法体制缺少尊重 | 第23页 |
二、社会成员对司法处理结果存在质疑 | 第23-24页 |
三、媒体监督与司法实践的界限不明确 | 第24页 |
四、社会成员对司法腐败现象存在不满 | 第24-25页 |
五、社会成员缺失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核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6-34页 |
第一节 社会公众因素 | 第26-28页 |
一、社会公众缺乏法律信仰 | 第26页 |
二、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信任度低 | 第26-27页 |
三、“官本位”思想影响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司法体制因素 | 第28-30页 |
一、法院地方化现象十分严重 | 第28-29页 |
二、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 | 第29页 |
三、各级党委过分干预司法实践 | 第29-30页 |
四、缺少对于司法机关的监管与约束 | 第30页 |
第三节 司法从业者因素 | 第30-32页 |
一、司法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二、司法人员的司法腐败问题频发 | 第31-32页 |
第四节 新媒体舆论因素 | 第32-34页 |
一、新媒体的发展使网络民意影响巨大 | 第32页 |
二、网络新媒体话语权的多元化降低公众的司法信任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对策 | 第34-44页 |
第一节 以依法治国为目标,提升司法公信力 | 第34-36页 |
一、坚持党对于司法事业的领导 | 第34-35页 |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第35页 |
三、坚持依法治国理念下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以公众法律教育为抓手,培育司法治社会环境 | 第36-38页 |
一、加强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培育 | 第36页 |
二、强化社会群众的法律知识疏导 | 第36-37页 |
三、消除“官本位”思想坚持群众路线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以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推动法治建设发展 | 第38-41页 |
一、促进司法的去地方化 | 第38页 |
二、促进司法体制的去行政化 | 第38-39页 |
三、理清各级党委与司法的关系 | 第39页 |
四、媒体与司法形成合力,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 第39-41页 |
第四节 以司法人才素质培养为立足点,重塑司法形象 | 第41-44页 |
一、提升司法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41页 |
二、加大力度消除司法腐败 | 第41-42页 |
三、增强法官职业道德 | 第42页 |
四、提高司法的执行力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