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血管弹性模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3 血管硬度变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1 血管硬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13页 |
1.3.2 血管硬度变化与高血压 | 第13-14页 |
1.4 血管硬度影响心血管疾病中内皮细胞的细胞黏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4.1 血管硬度变化概述 | 第14页 |
1.4.2 心血管疾病中的细胞黏附 | 第14-16页 |
1.4.3 血管硬度在调节细胞黏附相关分子中的作用和争议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6 本课题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基底硬度影响内皮细胞的黏附 | 第20-29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0-21页 |
2.2.2 硬度差异性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3 不同配比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杨氏模量测定 | 第22-23页 |
2.2.4 共培养 | 第23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2.3.1 不同配比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杨氏模量测定 | 第24-25页 |
2.3.2 基底硬度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 第25-27页 |
2.4 讨论 | 第27页 |
2.4.1 以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作为基底研究细胞行为的可行性 | 第27页 |
2.4.2 细胞共培养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27页 |
2.5 小结 | 第27-29页 |
3 基底硬度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相关分子表达 | 第29-45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0-31页 |
3.2.2 不同硬度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表面细胞培养 | 第31-32页 |
3.2.3 免疫荧光染色 | 第32页 |
3.2.4 荧光定量PCR | 第32-35页 |
3.2.5 Western blot | 第35-36页 |
3.2.6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3.3.1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表面胶原蛋白免疫荧光 | 第36-37页 |
3.3.2 基底硬度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相关分子表达 | 第37-40页 |
3.3.3 基底硬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Id1表达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3.4.1 黏附相关分子的选择 | 第42-43页 |
3.4.2 选择Id1的原因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4 Id1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相关分子 | 第45-59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6-47页 |
4.2.2 Id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第47-49页 |
4.2.3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慢病毒转染 | 第49页 |
4.2.4 转染细胞荧光检测 | 第49-50页 |
4.2.5 荧光定量PCR | 第50页 |
4.2.6 Western blot | 第50页 |
4.2.7 ELISA检测MCP-1 分泌 | 第50-51页 |
4.2.8 统计分析 | 第5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1-57页 |
4.3.1 Id1的慢病毒载体构建和包装 | 第51-52页 |
4.3.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慢病毒转染鉴定 | 第52-54页 |
4.3.3 Id1过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相关分子的影响 | 第54-57页 |
4.4 讨论 | 第57-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9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