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植物基因工程概况 | 第9-16页 |
1.1.1 植物转基因方法和原理 | 第9-14页 |
1.1.1.1 载体介导法:主要为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0-11页 |
1.1.1.2 DNA直接导入法 | 第11-14页 |
1.1.1.3 其它 | 第14页 |
1.1.2 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 甘蓝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甘蓝类蔬菜转基因概况 | 第18页 |
1.3.1 抗虫基因:主要为Bt基因 | 第18页 |
1.3.2 抗病基因 | 第18页 |
1.3.3 育性基因 | 第18页 |
1.3.4 抗除草剂基因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结球甘蓝外植体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验所用器材 | 第20页 |
2.1.3 培养基及主要添加成分配制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甘蓝无菌苗的获得 | 第21-22页 |
2.2.2 不同苗龄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22页 |
2.2.3 AgNO_3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22页 |
2.2.4 激素配比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3.1 苗龄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AgNO_3对甘蓝再生体系的影响 | 第23页 |
2.3.3 不同浓度组合的 6-BA和NAA对甘蓝再生体系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结球甘蓝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5-3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3.1.1 甘蓝受体材料 | 第25页 |
3.1.2 菌株和质粒材料 | 第25页 |
3.1.3 培养基及主要添加成分 | 第2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3.2.1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3.2.2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 第26页 |
3.2.3 筛选压的确定 | 第26页 |
3.2.4 农杆菌抑制剂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26页 |
3.2.5 农杆菌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3.3.1 筛选剂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3.3.2 农杆菌抑制剂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27-28页 |
3.3.3 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四章 FOC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30-4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30页 |
4.1.2 菌株和试剂 | 第30页 |
4.1.3 试验仪器 | 第30页 |
4.1.4 培养基和主要添加成分 | 第30页 |
4.1.5 所用PCR引物 | 第30-31页 |
4.1.6 培养基 | 第3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4.2.1 甘蓝抗枯萎病基因FOC1正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2页 |
4.2.1.1 目的片段扩增与载体酶切 | 第31-32页 |
4.2.1.2 抗枯萎病基因FOC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页 |
4.2.2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35S-FOC1的转化 | 第32-34页 |
4.2.2.1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2-33页 |
4.2.2.2 重组质粒pBI121-35S-FOC1转化农杆菌 | 第33页 |
4.2.2.3 农杆菌侵染甘蓝植株 | 第33-34页 |
4.2.3 转基因甘蓝植株的鉴定 | 第34-35页 |
4.2.3.1 CTAB法大量提取甘蓝叶片DNA | 第34页 |
4.2.3.2 转基因甘蓝植株的PCR鉴定 | 第34-3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4.3.1 甘蓝抗枯萎病基因FOC1正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4.3.2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35S-FOC1的鉴定 | 第36-37页 |
4.3.3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35S-FOC1转化农杆菌的检测 | 第37-38页 |
4.3.4 甘蓝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38页 |
4.3.5 转基因甘蓝植株的PCR检测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0-43页 |
5.1 讨论 | 第40-42页 |
5.1.1 苗龄、AgNO_3和最适激素配比对甘蓝再生体系中的影响 | 第40-41页 |
5.1.2 农杆菌菌液浓度与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41页 |
5.1.3 甘蓝遗传转化体系中筛选剂和农杆菌抑制剂浓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5.2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