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基本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1.4.2 基本理论概述 | 第21-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广西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及其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5页 |
2.1 广西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2.1.1 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关注领域不断扩展 | 第25页 |
2.1.2 项目运作愈加成熟,社会贡献不断增加 | 第25-27页 |
2.1.3 内部治理日趋完善,公开透明度不断提升 | 第27页 |
2.2 广西公募基金会的运行机制 | 第27-30页 |
2.2.1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 | 第28-29页 |
2.2.2 保障机制 | 第29-30页 |
2.2.3 发展机制 | 第30页 |
2.3 广西公募基金会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2.3.1 行政命令替代法人治理 | 第30-31页 |
2.3.2 专业化能力不足 | 第31-33页 |
2.3.3 公益人力资源供求不平衡 | 第33页 |
2.3.4 公信力建设亟待完善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基金会运行机制问题成因分析 | 第35-42页 |
3.1 与政府委托人委托代理关系虚拟化 | 第35-38页 |
3.1.1 政府委托人角色不明确 | 第35-36页 |
3.1.2 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 | 第36-37页 |
3.1.3 政府资源支持给予有限 | 第37-38页 |
3.2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38-39页 |
3.2.1 代理人的信息占有优势 | 第38-39页 |
3.2.2 委托人的信息占有优势 | 第39页 |
3.3 与捐款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不一致 | 第39-42页 |
3.3.1 基金会存在理性经济人现象 | 第39-40页 |
3.3.2 委托人对公益慈善认知存在误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完善广西公募基金会运行机制的解决对策 | 第42-48页 |
4.1 促使委托代理各方实现利益目标一致 | 第42-44页 |
4.1.1 明确政府在广西公募基金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 第42-44页 |
4.1.2 形成尊重代理人利益的公益文化环境 | 第44页 |
4.2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44-46页 |
4.2.1 扶持广西公募基金会打造行业信息披露平台 | 第45页 |
4.2.2 提升广西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能力 | 第45页 |
4.2.3 建立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对话机制 | 第45-46页 |
4.3 完善监督机制遏制基金会道德风险 | 第46-48页 |
4.3.1 健全法人治理职能 | 第46页 |
4.3.2 建立舆论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4.3.3 强化威慑惩戒手段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