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一、背景与问题 | 第10-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13页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一)德育 | 第13-14页 |
(二)校本课程 | 第14-15页 |
(三)课程实施 | 第15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6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五、研究方案设计 | 第21-23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S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概况 | 第23-34页 |
一、S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 | 第23页 |
二、S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 | 第23-25页 |
三、S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 | 第25-27页 |
四、S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学习评价 | 第27-34页 |
(一)评价的理念 | 第27页 |
(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 第27-28页 |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 | 第28-34页 |
第三章 S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调查和分析 | 第34-41页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34-35页 |
(一)调查的目的 | 第34页 |
(二)调查的对象 | 第34页 |
(三)调查的工具 | 第34-35页 |
(四)调查的实施 | 第35页 |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35-41页 |
(一)被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 | 第35-36页 |
(二)被访谈教师的基本信息 | 第36页 |
(三)调查的结果 | 第36-41页 |
第四章 S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及问题分析 | 第41-55页 |
一、取得的成效 | 第41-45页 |
(一)渗透了学校的百年校训及校园文化 | 第41-43页 |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 第43-44页 |
(三)引进地域文化,落实两纲教育 | 第44-45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45-55页 |
(一)对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思想上不够重视 | 第45-46页 |
(二)学校在德育课程中没有真正做到校本化实施 | 第46-47页 |
(三)部分德育课程实施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实施 | 第47-49页 |
(四)相关班主任等教师缺乏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和重视 | 第49-51页 |
(五)繁重的学业使家长及学生缺乏对德育课程的投入和参与 | 第51-55页 |
第五章 改进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对策 | 第55-62页 |
一、建设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 | 第55-56页 |
(一)开发应用信息化平台的重要内涵 | 第55页 |
(二)信息化平台是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要保障 | 第55页 |
(三)积极建设利用信息化课程平台 | 第55-56页 |
二、提高家长及学生对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 | 第56-57页 |
(一)良好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 第56页 |
(二)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课程 | 第56页 |
(三)家校合力才能更有效地实施学校的德育课程 | 第56-57页 |
三、加强渗透班主任德育校本课程研修 | 第57-58页 |
(一)校本研修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57页 |
(二)班主任校本研修的具体操作方法 | 第57-58页 |
(三)研修课程促进德育课程更有效地推进 | 第58页 |
四、渗透校园文化为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支撑 | 第58-59页 |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长远意义 | 第58-59页 |
(二)德育课程要以丰富校园文化为载体 | 第59页 |
(三)校园文化对德育课程的影响 | 第59页 |
五、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德育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 第59-62页 |
(一)优化教学方式是做好德育校本课程的基础 | 第59页 |
(二)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是做好德育校本课程的保障 | 第59-60页 |
(三)体验地域文化加深德育课程的效果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不足及展望 | 第62-63页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第62页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62页 |
三、本研究的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附 1:上海市S中学关于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附 2:上海市S中学关于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校长、中层领导访谈提纲 | 第69页 |
附 3:上海市S中学关于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附 4:上海市S中学德育校本课程方案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