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1.1 苦丁茶的分布及种类 | 第15-16页 |
1.2 苦丁茶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1.3 苦丁茶冬青叶的降脂降压作用 | 第17-18页 |
1.4 熊果酸的分布与药理作用 | 第18-21页 |
1.4.1 熊果酸的性质与结构 | 第18-20页 |
1.4.2 熊果酸的药用植物及其含量 | 第20页 |
1.4.3 熊果酸的药理作用 | 第20-21页 |
1.5 熊果酸的分离工艺 | 第21-28页 |
1.5.1 熊果酸的主要提取方法 | 第21-24页 |
1.5.2 熊果酸的主要纯化方法 | 第24-28页 |
1.6 熊果酸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28-33页 |
1.6.1 颜色反应 | 第28-29页 |
1.6.2 分光光度法 | 第29页 |
1.6.3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熊果酸分析检测和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1.6.4 薄层法在熊果酸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含量 | 第31-33页 |
1.7 苦丁茶的开发现状 | 第33-34页 |
1.8 研究内容及前景分析 | 第34-36页 |
1.8.1 课题的提出 | 第34页 |
1.8.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4页 |
1.8.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8.4 前景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熊果酸 | 第36-46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6-42页 |
2.1.1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2.1.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2.1.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7-42页 |
2.1.4 色谱条件 | 第42页 |
2.2 方法学研究 | 第42-44页 |
2.2.1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2页 |
2.2.2 精密度实验 | 第42-43页 |
2.2.3 重现性实验 | 第43页 |
2.2.4 稳定性实验 | 第43页 |
2.2.5 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43页 |
2.2.6 样品分析 | 第43-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苦丁茶中熊果酸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6-61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1.1 操作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3.1.2 提取液中熊果酸的分析 | 第47页 |
3.2 影响熊果酸浸出率的单因素实验 | 第47-52页 |
3.2.1 乙醇体积分数对熊果酸浸出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2 苦丁茶原料颗粒大小对熊果酸浸出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3 回流提取温度对熊果酸浸出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4 固液比对熊果酸浸出率的影响 | 第50页 |
3.2.5 回流提取时间对熊果酸浸出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6 回流次数对熊果酸浸出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 浸出熊果酸动力学研究 | 第52-56页 |
3.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3.3.2 实验验证 | 第54-56页 |
3.4 正交实验 | 第56-58页 |
3.4.1 因素与水平的选择 | 第56页 |
3.4.2 实施计划 | 第56-57页 |
3.4.3 方差分析 | 第57-58页 |
3.4.4 苦丁茶乙醇提取液HPLC谱图 | 第58页 |
3.5 提取熊果酸的放大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3.5.1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3.5.2 实验结果 | 第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超滤纯化苦丁茶提取液 | 第61-7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6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2页 |
4.1.3 实验原料 | 第62页 |
4.1.4 膜的分离特性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4.1.5 分析方法 | 第6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5页 |
4.2.1 超滤膜的分离性能 | 第63-68页 |
4.2.2 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4.2.3 超滤前后HPLC谱图 | 第71-72页 |
4.2.4 膜污染及清洗 | 第72-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苦丁茶提取液中熊果酸的富集 | 第77-95页 |
5.1 探索性实验 | 第77-85页 |
5.1.1 定性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77-79页 |
5.1.2 三萜酸和多酚类物质的溶解性 | 第79-80页 |
5.1.3 富集熊果酸的工艺流程初探 | 第80-85页 |
5.2 单因素试验 | 第85-90页 |
5.2.1 碱化pH值的影响 | 第86-87页 |
5.2.2 酸化pH值的影响 | 第87-89页 |
5.2.3 稀释倍数的影响 | 第89-90页 |
5.3 正交实验 | 第90-93页 |
5.3.1 因素水平的选择 | 第90-91页 |
5.3.2 实验计划 | 第91-92页 |
5.3.3 方差分析 | 第92-93页 |
5.3.4 富集前后HPLC谱图分析 | 第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5.4.1 探索性实验结论 | 第93-94页 |
5.4.2 单因素实验结论 | 第94页 |
5.4.3 正交实验结论 | 第94-95页 |
第六章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熊果酸的工艺研究 | 第95-122页 |
6.1 大孔吸附树脂对熊果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96-101页 |
6.1.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96-97页 |
6.1.2 大孔吸附树脂对熊果酸吸附性能研究 | 第97-101页 |
6.2 3~ | 第101-110页 |
6.2.1 实验设备 | 第101-102页 |
6.2.2 样品溶液 | 第102页 |
6.2.3 操作方法 | 第102页 |
6.2.4 分析方法及计算方法 | 第102页 |
6.2.5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02-110页 |
6.3 分步洗脱纯化熊果酸 | 第110-114页 |
6.3.1 洗脱剂组合与熊果酸纯度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6.3.2 洗脱剂体积与熊果酸纯度的关系 | 第112-114页 |
6.3.3 产品的干燥 | 第114页 |
6.3.4 3~ | 第114页 |
6.4 2~ | 第114-119页 |
6.4.1 样品溶液 | 第115页 |
6.4.2 操作方法 | 第115页 |
6.4.3 分析方法 | 第115页 |
6.4.4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1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6.5.1 静态吸附实验结果 | 第119页 |
6.5.2 3~ | 第119-120页 |
6.5.3 3~ | 第120页 |
6.5.4 分步洗脱实验结果 | 第120页 |
6.5.5 2~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吸附平衡与动力学研究 | 第122-132页 |
7.1 实验方法 | 第122-123页 |
7.1.1 实验设备 | 第122页 |
7.1.2 样品溶液 | 第122页 |
7.1.3 操作方法 | 第122-123页 |
7.1.4 分析方法 | 第123页 |
7.2 3~ | 第123-131页 |
7.2.1 熊果酸吸附过程速度控制步骤 | 第123-127页 |
7.2.2 3~ | 第127页 |
7.2.3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热 | 第127-129页 |
7.2.4 吸附速率控制步骤的确定 | 第129-13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