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77+3×156.8+77)m四线深水连续梁拱组合桥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梁拱组合体系桥梁概述第8-11页
        1.1.1 梁拱组合桥梁的发展第8页
        1.1.2 梁拱组合桥梁的类型第8-10页
        1.1.3 梁拱组合桥的受力方式第10-11页
    1.2 梁拱组合桥的优点第11-12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第二章 梁拱组合桥总体施工方案第13-21页
    2.1 工程背景第13-16页
        2.1.1 工程简介第13-14页
        2.1.2 既有滨州线松花江特大桥第14页
        2.1.3 新建松花江特大桥第14-16页
    2.2 主桥施工工序第16-18页
    2.3 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及要求第18-20页
        2.3.1 支架的拼装及检查第18-19页
        2.3.2 模板的安装及加固第19页
        2.3.3 钢筋施工第19-20页
        2.3.4 预应力筋张拉第20页
        2.3.5 管道压浆第20页
        2.3.6 施工线形控制第20页
    2.4 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深水基础围堰施工技术研究第21-40页
    3.1 水文地质概况第21-22页
        3.1.1 桥型和结构第21页
        3.1.2 气候水文特征第21-22页
        3.1.3 通航资料第22页
    3.2 围堰施工方案第22页
    3.3 钢板桩围堰施工方法及工艺第22-25页
        3.3.1 钢板桩围堰施工工艺第22-23页
        3.3.2 钢板桩围堰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第23-25页
    3.4 双壁钢围堰施工方法第25-27页
        3.4.1 双壁钢围堰构造第25-26页
        3.4.2 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措施第26-27页
    3.5 钢板桩围堰结构分析第27-40页
        3.5.1 围堰概况第27-29页
        3.5.2 设计参数第29页
        3.5.3 模型计算第29-39页
        3.5.4 结论第39-40页
第四章 主桥0号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第40-55页
    4.1 主梁概况第40页
    4.2 0号块总体施工方案第40-41页
    4.3 支架施工及预压第41-42页
        4.3.1 支架概况第41页
        4.3.2 支架压重第41页
        4.3.3 荷载情况第41-42页
    4.4 主桥0号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第42-47页
        4.4.1 模板安装及加固第42-43页
        4.4.2 0号块大体积混凝土运输、灌注、养护及拆模第43-47页
    4.5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措施第47-53页
        4.5.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第47-52页
        4.5.2 大体积混凝土控温防裂措施第52-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钢管拱肋施工技术研究第55-77页
    5.1 钢管拱肋形式第55页
    5.2 钢管拱肋支架的搭设安装及验算第55-61页
        5.2.1 支架布置第55-56页
        5.2.2 拱肋支架定位安装第56-57页
        5.2.3 钢管拱肋支架整体安装第57页
        5.2.4 钢管拱肋支架的验算第57-59页
        5.2.5 支架强度验算第59页
        5.2.6 支架稳定性验算第59-61页
    5.3 拱肋搭设完成前主梁的模拟验算第61-63页
    5.4 钢管拱肋架设的施工方案及技术要求第63-71页
        5.4.1 主拱结构第63-67页
        5.4.2 吊装方案第67页
        5.4.3 钢管拱分段架设总体步骤第67-69页
        5.4.4 拱肋合龙段施工第69-71页
    5.5 混凝土灌注与支架拆除顺序的比较方案第71-77页
        5.5.1 先拆除支架后灌注混凝土时拱肋的受力分析第71-72页
        5.5.2 先灌注下弦管后拆除支架时拱肋的受力分析第72-74页
        5.5.3 灌注完所有混凝土后再拆除支架时拱肋的受力分析第74-76页
        5.5.4 结论第76-7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隧道台阶法施工效应及技术参数研究
下一篇:(41+158+96)m斜独塔空间索面斜拉桥动力特性与索力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