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隧道开挖方法 | 第11页 |
1.2.2 台阶法施工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3 台阶法使用时的规范与要求 | 第12-13页 |
1.2.4 台阶法施工中几何参数研究 | 第13-14页 |
1.2.5 台阶法施工中预留核心土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6 台阶法施工中辅助措施效果研究 | 第16页 |
1.2.7 黄土的分类、基本特性及在工程中造成的危害 | 第16-18页 |
1.2.7.1 黄土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7.2 黄土的基本特征 | 第17页 |
1.2.7.3 黄土在工程中造成的危害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黄土力学参数及台阶法技术参数统计分析 | 第22-37页 |
3.1 黄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 第22-25页 |
3.2 隧道施工信息调查表的制定 | 第25-27页 |
3.3 台阶法技术参数统计 | 第27-31页 |
3.4 台阶法施工技术参数统计分析 | 第31-33页 |
3.4.1 施工方法统计 | 第31页 |
3.4.2 台阶高度及台阶长度 | 第31-32页 |
3.4.3 仰拱封闭距离与仰拱封闭时间 | 第32页 |
3.4.4 衬砌距离与衬砌时间 | 第32-33页 |
3.4.5 施工速度 | 第33页 |
3.4.6 量测变形 | 第33页 |
3.5 各统计值之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台阶长度及台阶高度影响效应研究 | 第37-79页 |
4.1 三维计算模型、计算参数、计算工况 | 第37-40页 |
4.1.1 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4.1.2 计算参数 | 第38-39页 |
4.1.3 计算工况 | 第39-40页 |
4.2 含水率 20%<w<25%,黄土隧道台阶长度效应研究 | 第40-49页 |
4.2.1 不同台阶长度初期支护位移 | 第41-43页 |
4.2.2 不同封闭距离初期支护位移 | 第43-46页 |
4.2.3 初期支护应力 | 第46-48页 |
4.2.4 围岩塑性区 | 第48-49页 |
4.3 含水率w≤20%黄土隧道台阶长度效应研究 | 第49-58页 |
4.3.1 不同封闭距离初期支护位移 | 第52-54页 |
4.3.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54-57页 |
4.3.3 围岩塑性区 | 第57-58页 |
4.4 含水率 20%<w<25%黄土隧道台阶高度效应研究 | 第58-64页 |
4.4.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58-60页 |
4.4.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60-63页 |
4.4.3 围岩塑性区 | 第63-64页 |
4.5 含水率w≤20%黄土隧道台阶高度效应研究 | 第64-70页 |
4.5.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64-66页 |
4.5.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66-69页 |
4.5.3 围岩塑性区 | 第69-70页 |
4.6 不同含水率黄土隧道台阶长度效应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4.7 黄土隧道的围岩级别对隧道开挖的影响分析 | 第72-75页 |
4.8 黄土隧道的围岩性质对隧道开挖的影响分析 | 第75-7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黄土隧道核心土尺寸效应研究 | 第79-93页 |
5.1 计算模型 | 第79-80页 |
5.2 计算工况 | 第80页 |
5.3 核心土宽度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80-85页 |
5.3.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80-83页 |
5.3.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83-84页 |
5.3.3 围岩塑性区 | 第84-85页 |
5.4 核心土长度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85-92页 |
5.4.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85-88页 |
5.4.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88-90页 |
5.4.3 围岩塑性区 | 第90-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分步开挖不同工序优化研究 | 第93-119页 |
6.1 计算工况 | 第93-94页 |
6.2 左右侧交错开挖不同错开距离效应分析 | 第94-102页 |
6.2.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94-97页 |
6.2.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97-100页 |
6.2.3 围岩塑性区 | 第100-102页 |
6.3 中槽先行不同长度效应研究 | 第102-109页 |
6.3.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102-104页 |
6.3.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104-107页 |
6.3.3 围岩塑性区 | 第107-109页 |
6.4 中槽先行两侧错开不同距离效应研究 | 第109-115页 |
6.4.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109-111页 |
6.4.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111-114页 |
6.4.3 围岩塑性区 | 第114-115页 |
6.5 不同工序对比优化研究 | 第115-11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七章 台阶法施工辅助措施效应研究 | 第119-135页 |
7.1 超前支护对黄土隧道开挖的影响研究 | 第119-129页 |
7.1.1 计算模型 | 第119-120页 |
7.1.2 计算参数 | 第120页 |
7.1.3 计算工况 | 第120-121页 |
7.1.4 超前支护的长度对隧道开挖的影响研究 | 第121-125页 |
7.1.4.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121-123页 |
7.1.4.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123-124页 |
7.1.4.3 围岩塑性区 | 第124-125页 |
7.1.5 超前支护的厚度对黄土隧道开挖的影响研究 | 第125-129页 |
7.1.5.1 初期支护位移 | 第125-127页 |
7.1.5.2 初期支护应力 | 第127-128页 |
7.1.5.3 围岩塑性区 | 第128-129页 |
7.2 临时仰拱对黄土隧道开挖的影响研究 | 第129-134页 |
7.2.1 计算模型 | 第129-130页 |
7.2.2 计算参数 | 第130页 |
7.2.3 计算工况 | 第130-131页 |
7.2.4 初期支护位移 | 第131-132页 |
7.2.5 初期支护应力 | 第132-133页 |
7.2.6 围岩塑性区 | 第133-13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