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和可能的创新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10-11页 |
1.4 论文架构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13-24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1.1 “双反”的一般性研究 | 第13-15页 |
2.1.2 “双反”分行业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2.1.3 现有研究评价 | 第16页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2.1 公平贸易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 第16-18页 |
2.2.2 “双反”的贸易政策效应 | 第18-20页 |
2.2.3 引致“双反”的产业经济学机理 | 第20-22页 |
2.2.4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变动分析 | 第24-39页 |
3.1 我国遭受“双反”的现状 | 第24-27页 |
3.1.1 国外对华实施“双反”调查数量大 | 第24-25页 |
3.1.2 美国是对华实施“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 | 第25-26页 |
3.1.3 “双反”调查涉案行业集中 | 第26页 |
3.1.4 从裁决结果看,肯定性裁决量大,合并税率高 | 第26-27页 |
3.2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变动情况 | 第27-34页 |
3.2.1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类别统计分析:2004—2013年 | 第27-30页 |
3.2.2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变动特征 | 第30-34页 |
3.3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特征总结 | 第34-39页 |
3.3.1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分类 | 第34-35页 |
3.3.2 我国集中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特征 | 第35-39页 |
第4章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变动原因分析 | 第39-47页 |
4.1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变动外部原因 | 第39-41页 |
4.1.1 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第39页 |
4.1.2 进口国国内通货膨胀率变动 | 第39-40页 |
4.1.3 就业困局致使行业压力增大 | 第40页 |
4.1.4 国外政治局势变动和利益集团的游说 | 第40-41页 |
4.2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变动内部原因 | 第41-47页 |
4.2.1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竞争加剧 | 第41-42页 |
4.2.2 我国政府对重点行业的补贴政策加重国外“双反”程度 | 第42-44页 |
4.2.3 中国行业对外贸易顺差增大 | 第44-45页 |
4.2.4 我国出口产品及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 第45页 |
4.2.5 企业不自律与消极应诉 | 第45-47页 |
第5章 我国遭受“双反”的细分行业变动原因实证分析及趋势分析 | 第47-58页 |
5.1 指标的选取及来源 | 第47-49页 |
5.1.1 样本选择 | 第47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5.1.3 变量选取与说明 | 第48-49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49-50页 |
5.3 实证检验 | 第50-53页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5.5 我国行业面临“双反”的规律与趋势 | 第54-58页 |
5.5.1 我国传统行业遭受“双反”的变动趋势 | 第54-56页 |
5.5.2 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遭受“双反”的新趋势 | 第56-58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6.2.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 第58-59页 |
6.2.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 | 第59-60页 |
6.2.3 增强企业自身在应对“双反”调查中的作用 | 第60页 |
6.3 本文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