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构造论文--桥基论文--桩基论文

洪水环境下群桩基础桥梁易损性分析与评估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5-24页
        1.2.1 洪水作用于桥梁结构的力学研究第15-16页
        1.2.2 冲刷破坏模式的研究第16-17页
        1.2.3 冲刷对桥梁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第17-20页
        1.2.4 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5 易损性分析用于评估受冲刷桥梁的安全性能研究第22-24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2章 易损性分析的理论框架第25-32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经典理论易损性分析流程第25-27页
    2.3 改进的混合易损性分析方法第27-28页
    2.4 结构或构件损伤指标的确定第28-31页
        2.4.1 结构破坏准则第28-29页
        2.4.2 损伤评定指标第29-30页
        2.4.3 简化的Park-Ang指标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Opensees基本计算理论及实例建模关键参数第32-49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Opensees开源计算平台简介第32-33页
    3.3 集中塑性铰梁柱单元第33页
    3.4 弹塑性纤维梁柱单元第33-36页
        3.4.1 单元基本假定第34页
        3.4.2 单元截面柔度矩阵第34-35页
        3.4.3 局部坐标系下单元柔度矩阵第35-36页
    3.5 非线性求解算法及收敛控制第36-38页
        3.5.1 Newton-Raphson (N-R)迭代法第37-38页
        3.5.2 非线性求解收敛控制第38页
    3.6 双圆大桥数值计算模型关键参数第38-48页
        3.6.1 双圆大桥概况第38-41页
        3.6.2 材料本构模型第41-42页
        3.6.3 边界条件的模拟——桩土相互作用第42-44页
        3.6.4 边界条件的模拟——基础冲刷的处理第44-45页
        3.6.5 边界条件的模拟——群桩效应的处理第45-46页
        3.6.6 作用荷载的模拟——动水压力荷载的施加第46-47页
        3.6.7 作用荷载的模拟——群桩遮帘影响的处理第47-48页
    3.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基于随机Pushover分析的结构抗洪能力计算第49-59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结构抗洪能力参数的选择第49页
    4.3 单变量随机函数统计矩的点估计法第49-51页
    4.4 多变量随机函数统计矩的点估计法第51-52页
    4.5 结构抗洪能力的随机pushover分析方法第52-55页
        4.5.1 随机pushover分析方法的提出第54页
        4.5.2 随机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第54-55页
        4.5.3 结构抗洪能力的概率模型第55页
    4.6 双圆大桥抗洪能力计算分析第55-58页
        4.6.1 随机变量的选取与统计分布第55-56页
        4.6.2 结构抗洪能力的概率分布情况第56-58页
    4.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基于有限元可靠度的结构抗洪需求分析第59-66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一次二阶矩法(FORM)基本理论第59-61页
    5.3 Opensees有限元可靠度分析模块第61页
    5.4 结构抗洪需求的概率模型第61-62页
    5.5 双圆大桥抗洪需求计算分析第62-65页
        5.5.1 随机变量的选取与统计分布第62-63页
        5.5.2 功能函数的建立第63页
        5.5.3 结构抗洪需求的概率分布情况第63-65页
    5.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6章 洪水环境下结构易损性分析与评估第66-73页
    6.1 引言第66页
    6.2 洪水环境下双圆大桥易损性分析第66-72页
        6.2.1 不同洪水位、不同洪水流速下的易损性曲线第66-71页
        6.2.2 洪水流速对损伤状态的影响第71-72页
    6.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和展望第73-75页
    主要结论第73-74页
    研究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成果及科研项目第84页
    发表的论文成果第84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的颗粒物污染物的扩散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华中科技大学西校区内颗粒物污染扩散为例
下一篇:工业机器人的视觉引导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