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词列表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1 柑橘溃疡病致病菌的生物特性和传播 | 第9页 |
1.2 防治柑橘溃疡病的主要方法 | 第9-11页 |
1.2.1 防治柑橘溃疡病的农业措施 | 第9-10页 |
1.2.2 防治柑橘溃疡病的生物方法 | 第10页 |
1.2.3 防治柑橘溃疡病的化学药剂 | 第10-11页 |
1.3 高活性砜类化合物 | 第11-12页 |
1.4 柑橘溃疡病菌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2-13页 |
1.5 结语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路线设计 | 第14-16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4 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3.1 供试菌株 | 第16页 |
3.2 供试药剂 | 第16页 |
3.3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16-17页 |
3.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3.5 柑橘溃疡病菌的生物学测定 | 第18-19页 |
3.5.1 病原菌的鉴定 | 第18-19页 |
3.5.1.1 DNA的提取 | 第18页 |
3.5.1.2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扩增反应 | 第18-19页 |
3.5.1.3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第19页 |
3.5.1.4 DNA样品检测 | 第19页 |
3.5.2 柑橘溃疡病菌的生长曲线 | 第19页 |
3.6 砜类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 (Xac) 的抑菌活性测试 | 第19-20页 |
3.7 氟苄噁唑砜对柑橘溃疡病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第20-24页 |
3.7.1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最低抑菌浓度 (MIC) | 第20页 |
3.7.2 柑橘溃疡病菌的培养 | 第20页 |
3.7.3 柑橘溃疡病菌总蛋白质提取 | 第20-21页 |
3.7.4 总蛋白质的酶解 | 第21-22页 |
3.7.5 LC-MS/MS分析及差异蛋白质的筛选 | 第22页 |
3.7.6 差异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4.1 柑橘溃疡病菌的生物学测定 | 第24-25页 |
4.1.1 病原菌鉴定结果 | 第24页 |
4.1.2 柑橘溃疡病菌生长曲线 | 第24-25页 |
4.2 砜类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 第25页 |
4.3 氟苄噁唑砜对柑橘溃疡病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第25-30页 |
4.3.1 最低抑菌浓度 (MIC) 测定结果 | 第25页 |
4.3.2 柑橘溃疡病菌蛋白质鉴定结果 | 第25页 |
4.3.3 差异蛋白质筛选结果 | 第25-26页 |
4.3.4 差异蛋白质酶类分析结果 | 第26页 |
4.3.5 差异蛋白质基因本体论 (Gene Ontology, GO) 分析结果 | 第26-28页 |
4.3.6 差异蛋白质通路分析结果 | 第28-29页 |
4.3.7 差异蛋白质互作分析结果 | 第29-3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0-32页 |
5.1 实验结果 | 第30页 |
5.1.1 菌种鉴定 | 第30页 |
5.1.2 砜类化合物活性测试 | 第30页 |
5.1.3 蛋白质组学 | 第30页 |
5.2 创新点 | 第30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附录 | 第38-189页 |
1 课题来源 | 第38页 |
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38-39页 |
3 附图和附表 | 第39-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