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1.1.2 项目依托 | 第14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1.2.1 鲜水河断裂带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2.2 国外InSAR在滑坡方面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1.2.3 国内InSAR在滑坡方面应用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1.4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26-35页 |
| 2.1 自然地理 | 第26页 |
| 2.2 气象水文 | 第26-27页 |
| 2.3 地质构造 | 第27-32页 |
| 2.3.1 炉霍断裂 | 第27-30页 |
| 2.3.2 道孚断裂 | 第30-32页 |
| 2.4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32-34页 |
| 2.4.1 灾害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 2.4.2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 第33-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鲜水河断裂带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 第35-52页 |
| 3.1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35-45页 |
| 3.1.1 D-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35-38页 |
| 3.1.2 常规D-InSAR技术误差分析 | 第38-40页 |
| 3.1.3 几种不同的时序InSAR方法简介 | 第40-45页 |
| 3.2 SBAS数据处理方法 | 第45-47页 |
| 3.3 基于FRAM-SBAS短基线集时序反演流程 | 第47-48页 |
| 3.4 研究区InSAR的数据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48-51页 |
| 3.4.1 实验数据介绍 | 第50页 |
| 3.4.2 SAR影像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鲜水河断裂活动速率InSAR形变分析 | 第52-61页 |
| 4.1 鲜水河断裂活动地表形变特征分析 | 第52-56页 |
| 4.2 鲜水河断裂活动速率分析 | 第56-59页 |
| 4.3 鲜水河断裂滑坡的形态和空间发育分布特征 | 第59-6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鲜水河断裂带典型蠕滑型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 第61-71页 |
| 5.1 呷拉宗滑坡 | 第61-64页 |
| 5.2 白衣贡滑坡群 | 第64-66页 |
| 5.3 德尔瓦村古滑坡 | 第66-67页 |
| 5.4 油龙巨型滑坡群 | 第67-6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页 |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