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铁克里克成矿带布琼铁(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沉积变质型铁矿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1.1 矿床定义 | 第11-12页 |
| 1.1.2 重要性 | 第12-13页 |
| 1.1.3 形成时代 | 第13页 |
| 1.1.4 物质来源 | 第13页 |
| 1.1.5 大地构造背景与沉积环境 | 第13-14页 |
| 1.1.6 形成机制 | 第14页 |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8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9-20页 |
| 2.1.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0页 |
| 2.2 地层 | 第20-24页 |
| 2.2.1 结晶基底 | 第21-22页 |
| 2.2.2 过渡基底 | 第22-23页 |
| 2.2.3 沉积盖层 | 第23-24页 |
| 2.3 岩浆岩 | 第24-25页 |
| 2.3.1 元古代岩浆岩 | 第24页 |
| 2.3.2 早古生代岩浆岩 | 第24-25页 |
| 2.3.3 晚古生代岩浆岩 | 第25页 |
| 2.4 矿产特征 | 第25页 |
| 2.5 地球物理特征 | 第25-26页 |
| 2.6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页 |
| 2.7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8-37页 |
| 3.1 矿区地层 | 第29-34页 |
| 3.2 构造 | 第34-35页 |
| 3.2.1 褶皱 | 第34页 |
| 3.2.2 断裂 | 第34-35页 |
| 3.3 岩浆岩 | 第35页 |
| 3.4 变质作用 | 第35页 |
| 3.5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成矿地质特征 | 第37-57页 |
| 4.1 铁矿体特征 | 第37-41页 |
| 4.2 铁矿石特征 | 第41-47页 |
| 4.3 铜矿化特征 | 第47-50页 |
| 4.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50-54页 |
| 4.5 成矿期次划分 | 第54-55页 |
| 4.6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66页 |
| 5.1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62页 |
| 5.1.1 样品特征 | 第57-58页 |
| 5.1.2 主量元素 | 第58页 |
| 5.1.3 稀土元素 | 第58-60页 |
| 5.1.4 原岩恢复 | 第60-62页 |
| 5.2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62-65页 |
| 5.2.1 样品特征 | 第62页 |
| 5.2.2 主量元素 | 第62-63页 |
| 5.2.3 稀土元素 | 第63-65页 |
| 5.3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成岩成矿年龄与构造背景 | 第66-73页 |
| 6.1 锆石U-Pb年龄 | 第66-70页 |
| 6.1.1 样品岩相学特征 | 第66-67页 |
| 6.1.2 锆石U-Pb测年结果 | 第67-70页 |
| 6.1.3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 第70页 |
| 6.2 成矿构造背景 | 第70-71页 |
| 6.3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七章 矿床成因 | 第73-84页 |
| 7.1 成矿作用特征总结 | 第73-75页 |
| 7.1.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3-74页 |
| 7.1.2 控矿因素 | 第74页 |
| 7.1.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74-75页 |
| 7.1.4 成矿时代 | 第75页 |
| 7.1.5 成矿构造环境 | 第75页 |
| 7.2 成矿对比分析 | 第75-83页 |
| 7.3 矿床成因模式 | 第83页 |
| 7.4 小结 | 第83-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 个人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