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自立人格 | 第11-14页 |
1.2.1 自立、自立人格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2 自立、自立人格结构 | 第12-13页 |
1.2.3 自立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 心理资本 | 第14-16页 |
1.3.1 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3.2 心理资本的结构和测量 | 第14-15页 |
1.3.3 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 亲社会行为 | 第16-19页 |
1.4.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4.2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趋势 | 第17-18页 |
1.4.3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5 自立人格、亲社会行为、心理资本的相互关系 | 第19-22页 |
1.5.1 自立人格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 第19-20页 |
1.5.2 自立人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20-21页 |
1.5.3 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21-22页 |
1.6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 研究设计 | 第23-25页 |
2.1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3.1 被试 | 第25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3.2.1 青少年自立人格量表 | 第25-26页 |
3.2.2 心理资本量表 | 第26页 |
3.2.3 修订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 | 第26页 |
3.3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 第26-27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7-46页 |
4.1 大学生自立人格状况的群体特征 | 第27-30页 |
4.1.1 大学生自立人格的现状 | 第27页 |
4.1.2 大学生自立人格的性别差异 | 第27-28页 |
4.1.3 大学生在自立人格的专业差异 | 第28-29页 |
4.1.4 大学生自立人格问卷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29页 |
4.1.5 大学生在自立人格的城乡差异 | 第29-30页 |
4.2 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的群体特征 | 第30-32页 |
4.2.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 | 第30页 |
4.2.2 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 | 第30-31页 |
4.2.3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年级差异 | 第31-32页 |
4.2.4 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的专业差异 | 第32页 |
4.3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群体特征 | 第32-35页 |
4.3.1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 | 第32页 |
4.3.2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32-33页 |
4.3.3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专业差异 | 第33-34页 |
4.3.4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年级差异 | 第34页 |
4.3.5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34-35页 |
4.4 大学生自立人格、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分析 | 第35-37页 |
4.4.1 大学生自立人格与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4.2 大学生自立人格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4.4.3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4.5 大学生心理资本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37-38页 |
4.5.1 大学生自立人格对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37页 |
4.5.2 大学生心理资本对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37-38页 |
4.5.3 大学生自立人格对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 第38页 |
4.6 大学生心理资本在自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8-46页 |
4.6.1 心理资本在自立人格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9-41页 |
4.6.2 心理资本在自立人格各维度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1-43页 |
4.6.3 心理资本各维度对自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43-46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6-54页 |
5.1 大学生自立人格的群体分析 | 第46-48页 |
5.1.1 大学生自立人格现状分析 | 第46页 |
5.1.2 大学生自立人格差异分析 | 第46-48页 |
5.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群体特征 | 第48-49页 |
5.2.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分析 | 第48页 |
5.2.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5.3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群体特征 | 第49-50页 |
5.3.1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49页 |
5.3.2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5.4 大学生自立人格、心理资本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50-52页 |
5.4.1 大学生自立人格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 第50-51页 |
5.4.2 大学生自立人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51页 |
5.4.3 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51-52页 |
5.5 大学生自立人格、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的作用中介分析 | 第52-54页 |
5.5.1 大学生自立人格、心理资本和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52页 |
5.5.2 大学生心理资本在自立人格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52-5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6.1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2 建议 | 第54-56页 |
7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7.1 创新之处 | 第56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