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4.1 创新 | 第20-21页 |
1.4.2 不足 | 第21-22页 |
2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理论分析 | 第22-30页 |
2.1 生物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 第22-24页 |
2.1.1 生物资产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生物资产的分类 | 第23-24页 |
2.2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 | 第24-25页 |
2.2.1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依据 | 第24页 |
2.2.2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观点 | 第24-25页 |
2.2.3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应遵从的原则 | 第25页 |
2.3 生物资产会计计量 | 第25-30页 |
2.3.1 生物资产计量属性基础 | 第25-26页 |
2.3.2 生物资产计量模式比较分析 | 第26-28页 |
2.3.3 影响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 | 第28-30页 |
3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现状 | 第30-42页 |
3.1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3.2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3.2.1 生物资产范围界定不完整 | 第33页 |
3.2.2 生物资产分类界限难以明晰 | 第33-34页 |
3.2.3 生物资产控制权含糊造成确认难度 | 第34-35页 |
3.2.4 生物资产确认时点没有反应自然特性 | 第35-36页 |
3.2.5 生物资产确认标准不完善 | 第36-38页 |
3.3 生物资产会计确认问题的成因 | 第38-42页 |
4 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现状 | 第42-54页 |
4.1 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4.2 生物资产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 第43-49页 |
4.2.1 同类生物资产折旧政策难以统一 | 第43-44页 |
4.2.2 生物资产减值难以可靠计量 | 第44-47页 |
4.2.3 生物资产自然增值难以计量 | 第47-49页 |
4.3 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 | 第49-54页 |
5 完善我国生物资产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建议 | 第54-62页 |
5.1 完善生物资产会计确认的建议 | 第54-57页 |
5.1.1 完善生物资产的范围和分类标准 | 第54-55页 |
5.1.2 明确生物资产的控制权 | 第55页 |
5.1.3 明确不同类别生物资产的确认时点 | 第55-56页 |
5.1.4 明确不同类别生物资产的确认标准 | 第56-57页 |
5.2 完善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的建议 | 第57-62页 |
5.2.1 完善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与标准 | 第57页 |
5.2.2 建议后续计量使用符合生物资产自然特征模式 | 第57-59页 |
5.2.3 加强对生物资产折旧和减值的规范 | 第59-60页 |
5.2.4 利用信息化提高生物资产计量准确性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