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语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1.1.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 | 第15-16页 |
1.1.2 IEEE 802.11ac简介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景 | 第17-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MIMO OFDM系统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 | 第21-29页 |
2.1 OFDM技术 | 第21-25页 |
2.1.1 OFDM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2.1.2 FFT/IFFT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 | 第24页 |
2.1.3 循环前缀 | 第24-25页 |
2.1.4 OFDM的缺点 | 第25页 |
2.2 MIMO技术 | 第25-27页 |
2.2.1 MIMO系统数学模型 | 第26页 |
2.2.2 多用户MIMO | 第26-27页 |
2.3 MIMO-OFDM系统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IEEE802.11ac物理层规范 | 第29-45页 |
3.1 IEEE 802.11ac物理层概述 | 第29-30页 |
3.2 VHT PPDU帧结构 | 第30-36页 |
3.2.1 非VHT前导码部分 | 第30-32页 |
3.2.2 VHT前导码部分 | 第32-36页 |
3.2.3 DATA部分 | 第36页 |
3.3 数据字段基带处理流程 | 第36-44页 |
3.3.1 扰码 | 第37-38页 |
3.3.2 编码解析 | 第38页 |
3.3.3 BCC编码 | 第38-39页 |
3.3.4 流解析 | 第39页 |
3.3.5 交织 | 第39-40页 |
3.3.6 星座图映射 | 第40-41页 |
3.3.7 插入导频 | 第41页 |
3.3.8 空时编码 | 第41-43页 |
3.3.9 循环移位 | 第43页 |
3.3.10 空间扩展 | 第43页 |
3.3.11 IFFT和循环前缀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时频同步算法 | 第45-75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MIMO-OFDM系统信号复基带模型 | 第45-47页 |
4.3 时间同步 | 第47-60页 |
4.3.1 帧同步算法及改进 | 第47-54页 |
4.3.2 符号同步 | 第54-60页 |
4.4. 载波同步 | 第60-68页 |
4.4.1. 载波同步误差分析 | 第60页 |
4.4.2 载波同步算法及改进 | 第60-66页 |
4.4.3 算法仿真比较 | 第66-68页 |
4.5 采样频率同步和相位跟踪 | 第68-73页 |
4.5.1 .采样同步以及相位跟踪误差分析 | 第68-70页 |
4.5.2. 采样同步以及相位跟踪算法及改进 | 第70-71页 |
4.5.3. 仿真结果 | 第71-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IEEE802.11ac MIMO-OFDM系统硬件实现 | 第75-105页 |
5.1 硬件平台介绍 | 第75-80页 |
5.1.1 NI-PXI平台 | 第75-79页 |
5.1.2 Labview编程语言 | 第79-80页 |
5.1.3 系统整体简介 | 第80页 |
5.2 硬件平台整体架构设计 | 第80-83页 |
5.2.1 系统数据流流向 | 第80-82页 |
5.2.2 HOST和FPGA中断机制 | 第82-83页 |
5.2.3 FPGA之间同步 | 第83页 |
5.3 发射机以及同步模块设计 | 第83-101页 |
5.3.1 前导码生成 | 第83-85页 |
5.3.2 扰码 | 第85页 |
5.3.3 BCC编码 | 第85-86页 |
5.3.4 流解析 | 第86-87页 |
5.3.5 交织 | 第87-88页 |
5.3.6 星座图映射 | 第88-90页 |
5.3.7 插入导频及虚子载波 | 第90-91页 |
5.3.8 IFFT、循环前缀、循环移位 | 第91-93页 |
5.3.9 时间同步 | 第93-97页 |
5.3.10 载波同步 | 第97-99页 |
5.3.11 采样频偏及相位跟踪 | 第99-101页 |
5.4 系统演示 | 第101-104页 |
5.4.1 HOST端界面 | 第102页 |
5.4.2 发送端PC界面 | 第102-103页 |
5.4.3 接收端PC界面 | 第103-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完成的论文 | 第113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113页 |
专利申请 | 第113页 |
参加项目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