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6-26页 |
1.1 整体辩证论治在骨伤科疾病的运用 | 第16页 |
1.2 中医学对微观辩证的认识 | 第16-18页 |
1.3 微观辩证在中医骨伤科的运用 | 第18页 |
1.4 中西医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现状认识 | 第18-19页 |
1.5 伴有椎体内真空裂隙的OVCFs的特点及治疗现状 | 第19-24页 |
1.5.1 椎体内真空裂隙在OVCFs中的发病率及其病理机制认识 | 第19-20页 |
1.5.2 伴IVC的OVCFs与Kumme 11病的关系 | 第20-21页 |
1.5.3 椎体内真空裂隙的影像学表现 | 第21页 |
1.5.4 伴IVC的OVCFs伤椎的稳定性评估 | 第21-22页 |
1.5.5 伴IVC的OVCFs治疗现状 | 第22-23页 |
1.5.6 PVA治疗伴IVC的OVCFs中远期治疗效果及强化椎再塌陷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1.6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椎体内裂隙对治疗效果影响 | 第26-37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方法 | 第26-29页 |
2.2.1 一般资料 | 第26-27页 |
2.2.2 手术方法 | 第27-28页 |
2.2.3 中西医治疗方案 | 第28页 |
2.2.4 放射学参数评估 | 第28-29页 |
2.2.5 临床参数评估 | 第29页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29页 |
2.3 结果 | 第29-34页 |
2.3.1 影像学评价 | 第30-32页 |
2.3.2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2-34页 |
2.4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伴裂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强化椎再塌陷的的风险因素 | 第37-46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方法 | 第37-40页 |
3.2.1 一般资料 | 第37页 |
3.2.2 手术方法 | 第37-38页 |
3.2.3 中西医治疗方案 | 第38页 |
3.2.4 放射参数的评估及分组 | 第38-40页 |
3.2.5 风险因素评估 | 第40页 |
3.2.6 统计学方法 | 第40页 |
3.3 结果 | 第40-44页 |
3.3.1 强化椎高度丢失≥15% | 第41-43页 |
3.3.2 强化椎局部后凸角进展性增加≥10°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骨水泥在不同位置的裂隙区域中的不同分布样式对强化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 | 第46-60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方法 | 第46-50页 |
4.2.1 胸11-腰1正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第46-48页 |
4.2.2 建立伴IVC的OVCFs三维有限元模型 | 第48-49页 |
4.2.3 模拟在不同的IVC位置区域中不同的骨水泥填充样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 第49-50页 |
4.2.4 模型受力及边界环境设置 | 第50页 |
4.3 结果 | 第50-56页 |
4.3.1 胸11-腰1节段正常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50-51页 |
4.3.2 胸12椎体皮质骨骨折区域在不同的IVC位置及其相应的不同骨水泥填充方式下应力分布及应力值比较 | 第51-52页 |
4.3.3 胸12椎体皮质骨未骨折区域在不同的IVC位置及其相应的不同骨水泥填充方式下应力分布及应力值比较 | 第52-54页 |
4.3.4 胸12椎体周边松质骨在不同的IVC位置及其相应的不同骨水泥填充方式下应力值比较 | 第54-55页 |
4.3.5 在不同的IVC位置及其相应的不同骨水泥填充方式下强化椎体对邻椎终板应力影响比较 | 第55-56页 |
4.4 讨论 | 第56-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70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