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苏云金芽胞杆菌增强子结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3页
1 引言第14-24页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概述第14-17页
        1.1.1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生理特征第14-15页
        1.1.2 杀虫基因的命名第15页
        1.1.3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基因的表达调控第15-17页
    1.2 σ~(54)因子概述第17-18页
        1.2.1 σ~(54)因子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第17-18页
        1.2.2 σ~(54)因子的功能及其调控的代谢途径第18页
    1.3 细菌增强子结合蛋白概述第18-21页
        1.3.1 增强子结合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第18-20页
        1.3.2 细菌增强子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细菌中 3-羟基丁酮代谢途径第21-23页
        1.4.1 3-羟基丁酮的理化性质第21页
        1.4.2 3-羟基丁酮的生理意义第21-22页
        1.4.3 细菌中 3-羟基丁酮分解代谢途径第22-23页
    1.5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第23-24页
        1.5.1 立题依据第23页
        1.5.2 目的意义第23-24页
2. 材料方法第24-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4-31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4-27页
        2.1.2 培养基第27页
        2.1.3 抗生素第27-28页
        2.1.4 酶及生化试剂第28页
        2.1.5 溶液与缓冲液第28-29页
        2.1.6 引物序列第29-31页
    2.2 仪器设备第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41页
        2.3.1 模板制备第31-32页
        2.3.2 Bt基因组粗提取第32页
        2.3.3 PCR扩增体系第32-33页
        2.3.4 重叠PCR第33页
        2.3.5 酶切反应第33页
        2.3.6 DNA片段纯化第33页
        2.3.7 DNA片段连接反应第33-34页
        2.3.8 大肠杆菌热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34页
        2.3.9 苏云金芽胞杆菌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34-35页
        2.3.10 序列测定及分析第35页
        2.3.11 突变体生长曲线测定第35页
        2.3.12 菌体运动能力测定第35页
        2.3.13 芽胞形成率测定第35页
        2.3.14 光学显微镜观察第35-36页
        2.3.15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第36页
        2.3.16 大肠杆菌蛋白纯化第36页
        2.3.17 蛋白定量及SDS-PAGE电泳第36-37页
        2.3.18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第37页
        2.3.19 TRIzol法提取Bt总RNA第37-38页
        2.3.20 RNA的纯化第38页
        2.3.21 c DNA合成第38-39页
        2.3.22 RT-PCR第39-40页
        2.3.23 三羟基丁酮含量测定第40-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59页
    3.1 细菌增强子结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41-48页
        3.1.1 细菌增强子结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1-45页
        3.1.2 细菌增强子结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45-48页
    3.2 受EBP调控的启动子鉴定第48-56页
        3.2.1 P1024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第49-50页
        3.2.2 P2025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第50-51页
        3.2.3 P4161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第51-53页
        3.2.4 P4943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第53-54页
        3.2.5 P5327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第54-56页
    3.3 3-羟基丁酮代谢途径转录调控研究第56-59页
        3.3.1 aco基因簇的序列分析和RT-PCR分析第56-57页
        3.3.2 aco基因簇转录调控分析第57-58页
        3.3.3 aco R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3页
    4.1 b EBP蛋白的表达第59页
    4.2 σ~(54)调控的 3-羟基丁酮代谢第59-60页
    4.3 aco R基因的缺失对Bt的影响第60-63页
5 结论第63-64页
致谢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类神经元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下一篇:水稻功能性营养品质性状QTL定位及环境互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