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聚酰胺/聚酯共混相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聚合物共混物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发展历史第12-14页
        1.2.2 聚合物共混定义第14页
        1.2.3 聚合物共混方法第14-15页
    1.3 聚酰胺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聚酰胺和聚酯共混研究进展第16-19页
        1.4.1 聚酯分类第16-18页
        1.4.2 共混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 共混体系相容性研究进展第19-26页
        1.5.1 相容性的概念第19-20页
        1.5.2 相容性研究的研究手段及其表征方法第20-22页
        1.5.3 改善聚合物共混相容性方法第22-26页
    1.6 选题的依据和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第26-28页
        1.6.1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第26-27页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8-32页
    2.1 实验用主要原料及仪器第28-29页
        2.1.1 主要原料第28页
        2.1.2 主要仪器第28-29页
    2.2 共混体系的制备第29-30页
        2.2.1 共混原料的前处理第29页
        2.2.2 PA2/PET共混体系第29页
        2.2.3 不同种类PA/ PET共混体系第29-30页
    2.3 分析测试方法第30-32页
        2.3.1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第30页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第30页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第30页
        2.3.4 偏光显微镜测试(POM)第30-31页
        2.3.5 X-射线衍射测试(XRD)第31页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第31-32页
第三章 PA2/PET不同配比共混体系性能研究第32-55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3-54页
        3.2.1 PA2/PET共混过程流变性能分析第33-35页
        3.2.2 PA2/PET共混体系微观形貌分析第35-40页
            3.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35-38页
            3.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38-40页
        3.2.3 PA2/PET共混体系热性能分析第40-41页
        3.2.4 PA2/PET共混体系结晶性能分析第41-45页
            3.2.4.1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第41-42页
            3.2.4.2 偏光显微镜(POM)分析第42-44页
            3.2.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4-45页
        3.2.5 PA2/PET共混体系链交换反应分析第45-54页
            3.2.5.1 PA2/PET共混酯-酰胺交换机理第47-52页
            3.2.5.2 PA2/PET共混体系红外(FTIR)分析第52-54页
    3.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PA分子链结构对PA/PET共混体系性能影响第55-74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6-73页
        4.2.1 PA/PET共混过程流变性能分析第56-58页
        4.2.2 PA/PET共混体系微观形貌分析第58-63页
            4.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58-61页
            4.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61-63页
        4.2.3 PA/PET共混体系热性能分析第63-66页
        4.2.4 PA/PET共混体系结晶性能性能分析第66-71页
            4.2.4.1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第66-67页
            4.2.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67-71页
        4.2.5 共混体系红外(FTIR)分析第71-73页
    4.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件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作及轮作土壤微生物菌群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填闲模式对温室黄瓜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