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1 设施蔬菜生产中发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 | 第13-16页 |
1.2.2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连作障碍 | 第16-17页 |
1.2.3 轮作、间套作控制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4 填闲对土壤改良的研究动态 | 第18-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 试验仪器与药品 | 第21-22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21-22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2.4.1 黄瓜产量及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3页 |
2.4.2 土样采集 | 第23页 |
2.4.3 黄瓜主要病害发病率的调查 | 第23页 |
2.4.4 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3-24页 |
2.4.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2.4.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4.7 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8 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9 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及化感强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1页 |
3.1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8-30页 |
3.1.1 对黄瓜株高、茎粗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对黄瓜植株干重的影响 | 第30页 |
3.2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主要病害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1 对黄瓜白粉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黄瓜蔓割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31页 |
3.3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1 对黄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3.3.2 对黄瓜根际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对黄瓜根际土壤转化酶活性的 | 第32页 |
3.3.4 对黄瓜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1 对黄瓜土壤p H的影响 | 第33页 |
3.4.2 对黄瓜土壤EC值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3 对黄瓜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3.4.4 对黄瓜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5 对黄瓜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5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1 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2 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5.3 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 | 第36-37页 |
3.6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37-48页 |
3.6.1 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7-46页 |
3.6.2 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3.7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土壤酚类化合物含量及其化感强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3.7.1 对黄瓜根际土壤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3.7.2 对化感强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5页 |
4.1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生长及发病率的影响 | 第51页 |
4.2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52页 |
4.4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 不同填闲模式对黄瓜土壤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