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1 内容上的创新 | 第14-15页 |
1.4.2 选题上的创新 | 第15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5.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第15页 |
1.5.2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形成的原因 | 第17-23页 |
2.1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形成的直接原因 | 第17-20页 |
2.1.1 物化逻辑和抽象人本主义的泛化 | 第17-18页 |
2.1.2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 | 第18-19页 |
2.1.3 西方虚无主义学说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形成的间接原因 | 第20-23页 |
2.2.1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 第21页 |
2.2.2 社会矛盾提供了一定的话语空间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构型及表现 | 第23-34页 |
3.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第23-29页 |
3.1.1 党史国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 第23-26页 |
3.1.2 毛泽东研究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 第26-29页 |
3.2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 第29-34页 |
3.2.1 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 第30-32页 |
3.2.2 新媒体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及危害 | 第34-39页 |
4.1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 第34-35页 |
4.1.1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的实质是无意识的利益诉求 | 第34-35页 |
4.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是唯心史观 | 第35页 |
4.2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 第35-39页 |
4.2.1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的危害是隐性的 | 第35-37页 |
4.2.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是显性的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消解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 第39-47页 |
5.1 增强文化领导权,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 第39-42页 |
5.1.1 创新党史国史的研究宣传 | 第39-40页 |
5.1.2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 第40-41页 |
5.1.3 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 第41-42页 |
5.1.4 树立文艺作品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42页 |
5.2 坚持问题导向,维护人民利益 | 第42-47页 |
5.2.1 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 第43-44页 |
5.2.2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 第44-45页 |
5.2.3 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