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 | 第10-11页 |
1.1.2 结合导师课题 | 第11页 |
1.1.3 教学实践 | 第11-12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2.1 关于折纸与数学的相关研究 | 第13-21页 |
2.1.1 国外关于折纸与数学的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2.1.2 国内关于折纸与数学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2.2 关于折纸与思维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3 关于教师干预的研究 | 第25-26页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9-42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9-30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4 折纸活动材料的选取 | 第31-34页 |
3.5 折纸活动模式的设计 | 第34-36页 |
3.6 折纸活动中教师干预编码 | 第36-39页 |
3.7 反映数学思维方式行为的维度设计 | 第39-40页 |
3.8 学生行为变化分析框架的设计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折纸活动的实施 | 第42-86页 |
4.1 平行四边形板的折叠及组拼 | 第42-52页 |
4.1.1 平行四边形板的折叠 | 第42-49页 |
4.1.2 三种长角正多面体的组拼 | 第49-52页 |
4.2 菱形板与等边三角形板的折叠与组拼 | 第52-73页 |
4.2.1 菱形板与等边三角形板的折叠 | 第52-64页 |
4.2.2 三种柏拉图多面体的组拼 | 第64-67页 |
4.2.3 菱形板组拼视觉立方体 | 第67-73页 |
4.3 30度直角三角形的折叠与组拼 | 第73-86页 |
4.3.1 30度直角三角形的折叠 | 第73-81页 |
4.3.2 30度直角三角形的组拼 | 第81-86页 |
第五章 反映数学思维方式的行为表现 | 第86-102页 |
5.1 折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 第86-95页 |
5.1.1 折叠的行为表现 | 第86-94页 |
5.1.2 平面组拼的行为表现 | 第94-95页 |
5.1.3 立体组拼的行为表现 | 第95页 |
5.2 反映数学思维方式的行为编码 | 第95-99页 |
5.2.1 反映动作思维的行为编码 | 第95-97页 |
5.2.2 反映形象思维结合动作思维的行为编码 | 第97-98页 |
5.2.3 反映抽象思维结合形象思维指导的动作思维的行为编码 | 第98-99页 |
5.3 反映数学思维方式的行为表现 | 第99-102页 |
第六章 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变化及分析 | 第102-116页 |
6.1 学生p行为变化及分析 | 第102-106页 |
6.2 学生h行为变化及分析 | 第106-110页 |
6.3 学生m行为变化及分析 | 第110-116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反思 | 第116-118页 |
7.1 研究的结论 | 第116页 |
7.2 研究的建议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