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不同性质的金纳米颗粒系列吸附蛋白质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纳米和蛋白晕第14-15页
    1.3 影响纳米表面蛋白晕的形成因素第15-18页
        1.3.1 纳米材料组成成分的影响第15-16页
        1.3.2 纳米材料尺寸的影响第16-17页
        1.3.3 纳米材料形貌的影响第17-18页
        1.3.4 纳米材料表面性质的影响第18页
            1.3.4.1 电荷第18页
            1.3.4.2 亲疏水性第18页
    1.4 蛋白晕的分析方法第18-25页
        1.4.1 光谱法第20-22页
            1.4.1.1 紫外-可见光谱第20页
            1.4.1.2 荧光光谱法第20-21页
            1.4.1.3 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法第21页
            1.4.1.4 圆二色谱法第21-22页
            1.4.1.5 核磁共振谱法第22页
        1.4.2 色谱方法第22-24页
            1.4.2.1 毛细管电泳法第22-23页
            1.4.2.2 凝胶电泳法第23页
            1.4.2.3 质谱法第23-24页
        1.4.4 等温量热滴定(ITC)第24-25页
    1.5 本工作的研究意义和前景第25-27页
第二章 表面氢键连续变化的金纳米颗粒系列的合成与表征第27-45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7-28页
        2.2.1 实验试剂第27页
        2.2.2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3 功能化配位体的合成与表征第28-30页
        2.3.1 氢键给体(Ligand HD)的合成与表征第28-29页
        2.3.2 氢键受体(Ligand HA)的合成与表征第29-30页
    2.4 表面氢键连续变化的金纳米颗粒系列的合成与表征第30-32页
        2.4.1 合成表面H键连续变化的金纳米颗粒系列第30-32页
    2.5 合成金纳米颗粒系列的表征第32-34页
        2.5.1 金纳米颗粒系列浓度的确定第32页
        2.5.2 透射电镜(TEM)第32页
        2.5.3 动态光散射(DLS)第32-33页
        2.5.4 表面配体定量第33页
        2.5.5 脂水分配系数logP的测定第33-34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34-43页
        2.6.1 合成的两种小分子配体的表征第34页
        2.6.2 合成的纳米材料的表征第34-43页
            2.6.2.1 透射电镜(TEM)第34-36页
            2.6.2.2 动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第36-39页
            2.6.2.3 纳米颗粒表面配位体密度定量第39-42页
            2.6.2.4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的测定第42-43页
    2.7 结论第43-45页
第三章 不同性质的金纳米颗粒系列的蛋白质吸附第45-63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5-46页
        3.2.1 实验试剂第45页
        3.2.2 实验仪器第45-46页
    3.3 实验方法第46-49页
        3.3.1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第46-47页
        3.3.2 SDS-PAGE法分离纳米颗粒吸附的蛋白质第47-48页
        3.3.3 用LC-MS/MS法鉴定结合蛋白质种类第48-49页
        3.3.4 不同粒径纳米材料的蛋白吸附第49页
    3.4 结果讨论第49-61页
        3.4.1 表面性质单一变化的金纳米颗粒系列第50-54页
        3.4.2 金纳米颗粒结合蛋白总量分析第54-56页
        3.4.3 金纳米颗粒结合蛋白的分离和鉴别第56-58页
        3.4.4 金纳米颗粒结合蛋白的鉴别第58页
        3.4.5 不同粒径纳米材料的蛋白吸附第58-61页
    3.5 结论第61-63页
附录第63-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79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9-80页
附件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熊猫和四川黑熊BANF1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相关研究
下一篇:高中微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