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大城市对外公路客运枢纽交通组织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图表目录第7-17页
1 绪论第17-27页
   ·选题背景第17-19页
     ·交通建筑概论第17页
     ·公路交通的发展第17-18页
     ·公路客运换乘枢纽分类第18-19页
   ·研究对象第19-20页
   ·国内外客运换乘枢纽研究现状第20-25页
     ·国外客运换乘枢纽发展第20-22页
     ·国内客运换乘枢纽发展第22-25页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25-26页
     ·研究目的第25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框图第26-27页
2 公路客运枢纽交通组织概念及内容第27-39页
   ·城市对外客运换乘枢纽的基本概念第27-31页
     ·客运换乘枢纽分类第27页
     ·对外公路客运换乘枢纽的功能第27-28页
     ·对外公路客运枢纽的换乘关系第28-30页
     ·汽车客运站的特点第30-31页
   ·对外客运枢纽与城市的关系第31-35页
     ·城市布局与对外公路客运枢纽布局的关系第31页
     ·对外客运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31-32页
     ·对外公路客运换乘枢纽布局要求和基本原则第32-33页
     ·以重庆为代表的对外公路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第33-35页
   ·新时期城市对外公路客运枢纽的发展趋势第35-37页
   ·回避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规划及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第37-38页
     ·对城市客运交通枢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第37页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第37页
     ·客运枢纽联系不紧密第37-38页
     ·公路运输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不灵不畅第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交通组织研究第39-83页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交通组织的特征第39-40页
     ·多方式多层次第39页
     ·大流量第39-40页
     ·流线复杂第40页
   ·换乘枢纽换乘量预测分析第40-47页
     ·长途客运需求预测第40-42页
     ·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量预测方法第42-44页
     ·各交通方式登降量及换乘量预测结论第44-47页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交通组织问题分析第47-49页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交通组织的原则第49页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流线设计要点研究第49-60页
     ·总平面构成及设计基本要求第49-51页
     ·站前广场设计第51-53页
     ·车辆出入口设置第53页
     ·泊车系统设计第53-60页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交通组织模式策略研究第60-66页
     ·平面式布局组织模式第60-62页
     ·立体式布局组织模式第62-66页
     ·小结第66页
   ·公路客运枢纽相关各类交通方式的衔接模式第66-82页
     ·客运枢纽与对外公路交通衔接模式第67-71页
     ·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模式第71-77页
     ·客运枢纽与社会车辆交通衔接模式第77-78页
     ·客运枢纽与步行交通衔接模式第78-80页
     ·客运枢纽与非机动车交通衔接模式第80页
     ·物流交通衔接模式第80-82页
     ·小结第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4 公路客运枢纽站房交通组织研究第83-115页
   ·公路客运枢纽站房交通组织的特征第83-87页
     ·乘客要素第83页
     ·影响换乘效率的空间要素第83页
     ·适宜的换乘距离第83-85页
     ·现代科技服务手段第85-87页
   ·公路客运枢纽站房交通组织的原则第87-88页
   ·公路客运换乘衔接的系统条件第88-91页
   ·公路客运枢纽站房交通组织设计要点研究第91-96页
     ·主站房功能构成第91-92页
     ·客运换乘枢纽站房内部交通组织设计方法第92-95页
     ·空间对位关系及垂直交通布局第95-96页
   ·公路客运枢纽相关站房各类交通方式的人流组织模式第96-109页
     ·基本乘客流线分析第96-97页
     ·长途客运人流组织第97-103页
     ·轨道交通人流组织第103-104页
     ·常规公交人流组织第104-106页
     ·出租人流组织第106-108页
     ·社会车辆人流组织第108-109页
   ·客运枢纽站房交通组织模式策略研究第109-114页
     ·公路客运换乘枢纽空间组织模式分析第109页
     ·公路客运换乘枢纽内乘客换乘组织模式分析第109-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5 诱导系统、智能化应用及换乘安全第115-131页
   ·诱导系统设计第115-118页
     ·静态诱导信息第115-117页
     ·动态诱导信息第117-118页
   ·智能化应用第118-119页
     ·智能综合监控管理中心第118页
     ·站房智能化系统第118页
     ·办公智能化系统第118-119页
     ·通信智能化系统第119页
   ·换乘安全第119-129页
     ·安全设施第119-121页
     ·楼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步行通道的设计第121-122页
     ·客运枢纽的安全出口及疏散要求第122-125页
     ·客运枢纽消防设施第125-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6 设计实践第131-159页
   ·项目说明第131-132页
     ·项目概况第131页
     ·现状概况第131-132页
   ·总体规划布局第132-135页
     ·基本功能第132-133页
     ·客运交通枢纽客运换乘规模第133-135页
   ·建筑设计第135-144页
     ·前期方案第135-137页
     ·最终方案第137-140页
     ·方案评价对比第140-143页
     ·建筑造型设计第143-144页
   ·场内交通组织第144-157页
   ·不足第157-158页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7 结论和展望第159-163页
   ·枢纽发展建设建议第159-160页
     ·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第159页
     ·公路客运换乘枢纽站的建设标准与规范第159-160页
   ·主要成果和结论第160页
   ·进一步展望和研究第160-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69页
附录 A第169-170页
附录 B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划初探
下一篇:单层厂房框架考虑横梁线刚度影响的阶形柱平面内计算长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