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5页 |
1 引言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学术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43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3-30页 |
·山地城市与山地住区 | 第23-24页 |
·环境规划与环境过程响应 | 第24-25页 |
·城市开放空间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LID、PUD、与PCD 开发模式 | 第26-29页 |
·景观类型与景观序列 | 第29-3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40页 |
·国外环境响应开放空间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国内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研究进展 | 第35-39页 |
·发展趋势 | 第39-40页 |
·问题评述与小结 | 第40-43页 |
·问题提出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3 山地区域环境响应与空间约束 | 第43-71页 |
·区域环境景观的形成与作用 | 第43-47页 |
·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过程 | 第43-45页 |
·环境景观变化的特点 | 第45-46页 |
·环境要素空间作用 | 第46-47页 |
·山地区域环境观 | 第47-65页 |
·山地区域气候观 | 第48-56页 |
·山地区域地质观 | 第56-57页 |
·山地区域地形地貌观 | 第57-61页 |
·山地区域水环境观 | 第61-63页 |
·山地区域生态格局 | 第63-65页 |
·山地区域环境要素的空间约束与建设引导 | 第65-71页 |
·山地区域环境空间约束的类型 | 第65-68页 |
·规划选址与建设引导 | 第68-71页 |
4 山地住区环境过程响应与用地控制 | 第71-105页 |
·山地住区环境过程响应基本思路 | 第71-72页 |
·山地住区环境压力的形成与特点 | 第71页 |
·山地住区环境发展态势与预测 | 第71-72页 |
·响应山地住区环境压力的策略 | 第72页 |
·山地住区生态适宜度分析与评价 | 第72-77页 |
·适宜度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72-75页 |
·山地住区适宜度分析信息准备 | 第75页 |
·山地住区适宜度评价 | 第75-77页 |
·山地住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空间作用强度 | 第77-81页 |
·住区环境要素自然过程机理 | 第77-79页 |
·关键要素空间作用强度 | 第79-80页 |
·空间作用强度的辨别标准 | 第80-81页 |
·山地住区生态结构框架 | 第81-83页 |
·生态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 第81-82页 |
·住区生态结构框架 | 第82-83页 |
·响应山地住区环境要素的用地控制 | 第83-105页 |
·气候响应与用地控制 | 第83-84页 |
·水文响应与LID 模式 | 第84-92页 |
·地形特征响应与PUD 模式 | 第92-95页 |
·植被、土壤响应与PCD 模式 | 第95-99页 |
·自然灾害响应与防治 | 第99-105页 |
5 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构建方法 | 第105-165页 |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的类型 | 第105-107页 |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分类 | 第105-106页 |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的特征 | 第106-107页 |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的功能 | 第107-110页 |
·自然生态服务功能 | 第108-109页 |
·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 第109-110页 |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环境学构建策略 | 第110-125页 |
·开放空间构建策略之一——适应气候的规划途径 | 第110-115页 |
·开放空间构建策略之二——防灾避灾的规划途径 | 第115-117页 |
·开放空间构建策略之三——适应地形的规划途径 | 第117-119页 |
·开放空间构建策略之四——水文响应的规划途径 | 第119-125页 |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模构建 | 第125-131页 |
·影响住区开放空间规模的因素 | 第125-126页 |
·住区开放空间尺度与等级构建 | 第126-128页 |
·住区开放空间的规模构建 | 第128-131页 |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网络构建 | 第131-142页 |
·自然保存空间网络 | 第132-133页 |
·绿色交往空间网络 | 第133-136页 |
·低影响交通空间网络 | 第136-140页 |
·缓冲防护空间网络 | 第140-142页 |
·小结 | 第142页 |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序列构建 | 第142-147页 |
·时空组织原则 | 第143页 |
·自然过程的序列演替 | 第143-144页 |
·遵从自然的人为序列 | 第144-145页 |
·时空序列感知 | 第145-146页 |
·标识性构建 | 第146-147页 |
·环境学途径开放空间规划结构 | 第147-165页 |
·“时”——开放空间时变结构 | 第148-150页 |
·“空”——开放空间功能结构 | 第150-156页 |
·“量”——开放空间规模结构 | 第156-157页 |
·“构”——开放空间生态结构 | 第157-160页 |
·“序”——开放空间序列结构 | 第160-162页 |
·环境要素-功能结构模型 | 第162-165页 |
6 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划实例 | 第165-185页 |
·基于气候技术要素实证——重庆龙湖礼嘉组团开放空间优化 | 第165-173页 |
·研究背景与概况 | 第165-166页 |
·气候响应与用地布局优化 | 第166-167页 |
·水文响应与用地布局调整 | 第167-172页 |
·优化后的开放空间布局 | 第172-173页 |
·基于水文技术要素实证——成都“198·木兰小镇”生态社区项目 | 第173-177页 |
·研究背景与概况 | 第173-174页 |
·水文结构为导向的环境要素分析 | 第174-175页 |
·开放空间布局方案 | 第175-177页 |
·基于植被技术要素实证——深圳万科溪之谷绿色开发项目 | 第177-185页 |
·研究背景与概况 | 第177-178页 |
·植被响应与栖息地分析 | 第178-180页 |
·水文、地形响应与规划策略 | 第180-183页 |
·响应环境要素的用地布局 | 第183-18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85-187页 |
·结论 | 第185页 |
·展望 | 第185-186页 |
·不足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5页 |
附录 | 第195-197页 |
A 进行针对性调研与资料收集的重庆山地住区统计表 | 第195-196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实践 | 第196-197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