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观与“无用之用”的审美思想价值研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研究角度的创新 | 第15页 |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脉络与践行 | 第16-25页 |
一、梁启超“趣味主义”的美学思想渊源 | 第16-21页 |
(一)中国古代“趣”、“味”的美学蕴含 | 第16-19页 |
(二)西方“审美趣味论”原创性产生与对比 | 第19-21页 |
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与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内涵 | 第21-22页 |
三、梁启超的“趣味主义” | 第22-25页 |
(一)生活审美的趣味 | 第22页 |
(二)教育趣味与趣味教育 | 第22-23页 |
(三)社会范畴的“趣味” | 第23-25页 |
第二章“无用之用”的审美构建 | 第25-32页 |
一、“无用之用”的思想渊源 | 第25-29页 |
(一)老庄哲学中“无用之用” | 第25-27页 |
(二)“无用之用”在魏晋美学思想中的传承 | 第27-28页 |
(三)“无用之用”在近代美学思想中的发扬 | 第28-29页 |
二、“无用之用”的美学特性 | 第29-32页 |
(一)审美的直觉性 | 第29-30页 |
(二)感官的趣味性 | 第30页 |
(三)影响的间接性 | 第30-32页 |
第三章“趣味主义”与“无用之用”美学发展的契合 | 第32-38页 |
一、“趣味主义”与“无用之用”的美学构建 | 第32-33页 |
(一)二者的哲学的基础 | 第32页 |
(二)二者美学的共性 | 第32-33页 |
二、“趣味主义”审美与人格的完善 | 第33-35页 |
(一)趣味主义与人生 | 第33页 |
(二)“趣味主义”美学与生活的实践 | 第33-34页 |
(三)“趣味主义”审美的人生观解读 | 第34-35页 |
三、“趣味主义”的思想精髓及其影响 | 第35-38页 |
(一)“无所为而为”的人生趣味 | 第35页 |
(二)一脉相承的思想精髓 | 第35-36页 |
(三)产生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对审美教育的启示 | 第38-49页 |
一、美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必要性发生 | 第38-40页 |
(一)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 第38-39页 |
(二)美育教育的时代必然性 | 第39-40页 |
二、无用之用的趣味价值提倡 | 第40-42页 |
(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 第40-41页 |
(二)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的激发 | 第41-42页 |
三、美育在当代社会的利害与困境 | 第42-45页 |
(一)功利性的审美误区 | 第43-44页 |
(二)当今社会教育的困境 | 第44-45页 |
四、用“趣味主义”的无功利性重新审视教育 | 第45-49页 |
(一)“趣味主义”教育的路径 | 第45-46页 |
(二)无功利教育观的培育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