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文书提出命令制度概述 | 第18-24页 |
2.1 文书提出命令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 文书的含义 | 第18-19页 |
2.1.2 文书提出义务与文书提出命令的含义 | 第19页 |
2.1.3 文书提出义务的性质 | 第19-20页 |
2.2 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功能 | 第20-21页 |
2.2.1 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 | 第20-21页 |
2.2.2 完善相关的证据制度 | 第21页 |
2.2.3 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公正裁判,维护司法权威 | 第21页 |
2.3 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21-24页 |
2.3.1 传统辩论主义弊端的出现 | 第21-22页 |
2.3.2 协同诉讼模式的产生 | 第22页 |
2.3.3 武器平等原则的要求 | 第22-24页 |
3 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域外比较研究 | 第24-31页 |
3.1 英美法系下的证据开示制度 | 第24-25页 |
3.1.1 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 | 第24页 |
3.1.2 证据开示制度的功能 | 第24-25页 |
3.1.3 证据开示制度与文书提出命令制度之比较 | 第25页 |
3.2 大陆法系下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 第25-29页 |
3.2.1 文书提出命令的适用范围 | 第26页 |
3.2.2 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与审查程序 | 第26-27页 |
3.2.3 文书提出命令的制裁规则 | 第27-28页 |
3.2.4 文书提出命令的拒绝权 | 第28-29页 |
3.3 域外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29-31页 |
3.3.1 转变诉讼模式 | 第29页 |
3.3.2 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 第29页 |
3.3.3 加强司法适用效果 | 第29-31页 |
4 我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司法适用 | 第31-36页 |
4.1 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4.1.1 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4.1.2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4.2 司法适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4.2.1 司法适用现状 | 第34页 |
4.2.2 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5 我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完善 | 第36-44页 |
5.1 宏观上完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建议 | 第36-37页 |
5.1.1 转变诉讼模式 | 第36页 |
5.1.2 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 第36-37页 |
5.1.3 加强该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司法适用效果 | 第37页 |
5.1.4 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程序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 第37页 |
5.2 微观上完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建议 | 第37-44页 |
5.2.1 拓宽文书提出命令的适用范围 | 第37-39页 |
5.2.2 完善文书提出命令的运行程序 | 第39-41页 |
5.2.3 明确被申请人的保障权益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