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信号的非线性特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3 音乐信号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模糊系统 | 第12页 |
1.3.2 BP神经网络和反馈网络 | 第12-13页 |
1.3.3 专家系统 | 第13页 |
1.3.4 音乐信号特征提取常用的方法 | 第13-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2章 音乐信号的物理量 | 第18-24页 |
2.1 音乐的基本物理量 | 第18-20页 |
2.1.1 频率 | 第18-20页 |
2.1.2 谱能量 | 第20页 |
2.2 音乐信号的基本信号量 | 第20-21页 |
2.2.1 音乐信号的响度 | 第20-21页 |
2.2.2 音乐信号的音调 | 第21页 |
2.2.3 音乐信号的音色 | 第21页 |
2.3 音乐生理学 | 第21-23页 |
2.3.1 人耳的构造 | 第21-22页 |
2.3.2 听觉感受性 | 第22页 |
2.3.3 掩蔽效应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音乐信号非线性特征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24-36页 |
3.1 音乐信号“分帧”技术的研究 | 第24-26页 |
3.1.1 音乐的要素 | 第24页 |
3.1.2 分帧的依据 | 第24-26页 |
3.2 非线性动力系统及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3.2.1 概述 | 第26-27页 |
3.2.2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 第27页 |
3.2.3 音乐作品—非线性动力系统 | 第27-28页 |
3.3 混沌理论 | 第28-30页 |
3.3.1 混沌的定义 | 第28-29页 |
3.3.2 混沌现象的特征 | 第29-30页 |
3.4 分形理论 | 第30-33页 |
3.4.1 分形的定义 | 第30-31页 |
3.4.2 关联维数计算 | 第31-33页 |
3.5 LYAPUNOV指数计算 | 第33-35页 |
3.5.1 Lyapunov指数定义 | 第33-34页 |
3.5.2 李雅普诺夫指数 | 第34-35页 |
3.6 差分方法 | 第35-36页 |
第4章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36-56页 |
4.1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 第36-39页 |
4.1.1 实验设备 | 第36-38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4.2 实验具体步骤 | 第39-41页 |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1-56页 |
4.3.1 信号的降噪 | 第41-43页 |
4.3.2 音乐信号的分帧结果 | 第43页 |
4.3.3 混沌特性的判断 | 第43-49页 |
4.3.4 关联维数的计算 | 第49-53页 |
4.3.5 差分后关联维数的计算 | 第53-54页 |
4.3.6 实验总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6页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