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1.1.1 绿色生态发展背景下,构建生态、生活、生产共融空间成为共识 | 第11-12页 |
1.1.2 生态循环经济理念下,后园区时代产业园区面临转型 | 第12-13页 |
1.1.3 绿色生态城区是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2.2 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32页 |
2.1 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1 产业集群 | 第22页 |
2.1.2 增长极理论 | 第22-23页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3-25页 |
2.2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产业特征 | 第25-27页 |
2.2.1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产业行为划分 | 第25页 |
2.2.2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产业群体特点 | 第25-26页 |
2.2.3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产业特征 | 第26-27页 |
2.3 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历程与趋势 | 第27-31页 |
2.3.1 高新技术产业区研究历程简要回顾 | 第27-29页 |
2.3.2 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区面临的发展要求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绿色生态城区理念导向下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路径重构 | 第32-58页 |
3.1 绿色生态城区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40页 |
3.1.1 理论基础研究 | 第32-34页 |
3.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4-40页 |
3.2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的实践经验借鉴 | 第40-48页 |
3.2.1 典型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经验 | 第40-46页 |
3.2.2 绿色生态城区应具有的品质特征 | 第46-48页 |
3.3 绿色生态城区理念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技术框架 | 第48-52页 |
3.3.1 基本思路 | 第48页 |
3.3.2 目标体系 | 第48-49页 |
3.3.3 基本原则 | 第49-51页 |
3.3.4 技术内容 | 第51-52页 |
3.4 基于绿色生态城区理念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的关键路径 | 第52-56页 |
3.4.1 绿色产业空间构建 | 第52页 |
3.4.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第52-54页 |
3.4.3 生态交通格局优化 | 第54-55页 |
3.4.4 资源利用模式优化 | 第55页 |
3.4.5 生态空间结构整合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绿色生态的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区现状研判与规划指标设定 | 第58-76页 |
4.1 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区生态发展的现状解析 | 第58-63页 |
4.1.1 地理区位 | 第59-60页 |
4.1.2 自然生态 | 第60-61页 |
4.1.3 空间形态 | 第61页 |
4.1.4 发展诉求 | 第61-63页 |
4.2 绿色生态城区理念对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 | 第63-66页 |
4.2.1 绿色生态发展的现实要求——推力作用 | 第63-64页 |
4.2.2 绿色生态城区的理念的革新——拉力作用 | 第64-65页 |
4.2.3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指标——指导作用 | 第65-66页 |
4.2.4 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技术手段——支撑作用 | 第66页 |
4.3 基于绿色生态的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目标 | 第66-69页 |
4.4 基于绿色生态的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指标设定 | 第69-75页 |
4.4.1 相关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 第69-71页 |
4.4.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71页 |
4.4.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71-72页 |
4.4.4 规划指标体系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应对 | 第76-97页 |
5.1 产业空间规划 | 第76-79页 |
5.1.1 发展策略 | 第76-78页 |
5.1.2 产业空间布局 | 第78-79页 |
5.2 土地利用规划 | 第79-84页 |
5.2.1 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 | 第79-80页 |
5.2.2 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 | 第80-82页 |
5.2.3 绿色生态的用地模式 | 第82-83页 |
5.2.4 绿色生态的公共空间 | 第83-84页 |
5.3 资源利用规划 | 第84-89页 |
5.3.1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 第84-87页 |
5.3.2 能源利用规划 | 第87-89页 |
5.4 交通系统规划 | 第89-91页 |
5.4.1 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 第89-91页 |
5.4.2 园区交通节能 | 第91页 |
5.5 生态空间规划 | 第91-96页 |
5.5.1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91-92页 |
5.5.2 绿地系统规划 | 第92-94页 |
5.5.3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94-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5页 |
发表论文 | 第103页 |
实践项目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