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2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1 因子分析法 | 第12页 |
1.3.2 结构方程模型(SEM) | 第12页 |
1.3.3 主要研究思想 | 第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1.1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 第15-16页 |
2.1.2 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2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8-21页 |
2.2.1 国外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2 国内关于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19-21页 |
2.3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第21页 |
2.4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特征 | 第21-22页 |
2.5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要素 | 第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体系及初始模型的构建 | 第23-32页 |
3.1 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基本思想 | 第23-26页 |
3.1.1 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基本概念 | 第23页 |
3.1.2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23-26页 |
3.2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3.3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0页 |
3.3.1 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7页 |
3.3.2 观测指标的选择 | 第27-30页 |
3.4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32-51页 |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4.1.1 样本选取 | 第32页 |
4.1.2 数据缺失值的处理 | 第32页 |
4.1.3 数据异常值处理 | 第32-33页 |
4.1.4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3页 |
4.2 初始模型基本假设检验 | 第33-35页 |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 第35-36页 |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36-41页 |
4.4.1 模型拟合检验标准 | 第37-38页 |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 | 第38-41页 |
4.5 二阶因子分析 | 第41-46页 |
4.5.1 二阶因子分析模型 | 第41-42页 |
4.5.2 二阶因子分析模型拟合 | 第42-44页 |
4.5.3 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排名 | 第44-46页 |
4.6 实证假设检验及分析 | 第46-50页 |
4.6.1 实证假设检验 | 第46-48页 |
4.6.2 实证分析 | 第48-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提高新能源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对策 | 第51-54页 |
5.1 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 第51页 |
5.2 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提高资产周转率 | 第51-52页 |
5.3 优化资本结构,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 | 第52页 |
5.4 选择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新能源企业管理水平 | 第52-53页 |
5.5 建立有特色的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文化 | 第53页 |
5.6 均衡各种能力,在平衡中提升竞争力 | 第53-54页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