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培育概述 | 第19-29页 |
2.1 公共道德概述 | 第19-21页 |
2.1.1 公共道德的涵义 | 第19-20页 |
2.1.2 公共道德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村改居”社区的产生及涵义 | 第21-24页 |
2.2.1“村改居”社区的形成背景 | 第21-23页 |
2.2.2“村改居”社区的概念及特点 | 第23-24页 |
2.3“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内涵 | 第24-25页 |
2.4“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 第25-29页 |
2.4.1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 第26页 |
2.4.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6-27页 |
2.4.3 提高居民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 | 第27页 |
2.4.4 践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 第27-29页 |
第三章“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实证分析 | 第29-43页 |
3.1“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的问卷调查 | 第29-35页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9-30页 |
3.1.2 调研数据分析 | 第30-35页 |
3.2“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的现场访谈 | 第35-38页 |
3.2.1 现场访谈记录 | 第35-37页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3“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38-43页 |
3.3.1 公共道德认识稍显浅显 | 第38-39页 |
3.3.2 公共道德观念相对不足 | 第39-40页 |
3.3.3 公共道德情感偏于感性 | 第40-41页 |
3.3.4 公共道德意志整体薄弱 | 第41-43页 |
第四章“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匮乏的原因分析 | 第43-51页 |
4.1 社区管理主体缺位 | 第43-45页 |
4.1.1 政府行为和职能出现偏差 | 第43页 |
4.1.2 居民委员会管理工作不到位 | 第43-44页 |
4.1.3 居民社区共同体意识缺乏 | 第44-45页 |
4.2 社区环境建设滞后 | 第45-46页 |
4.2.1 物质环境建设落后 | 第45-46页 |
4.2.2 精神环境建设不足 | 第46页 |
4.3 社区居民自身素质偏低 | 第46-49页 |
4.3.1 法制观念淡薄 | 第47页 |
4.3.2 知识文化水平较低 | 第47-48页 |
4.3.3 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 第48-49页 |
4.4 社区公德教育缺乏 | 第49-51页 |
4.4.1 社区公共道德教育模式单一 | 第49页 |
4.4.2 社区公共道德教育制度缺失 | 第49-51页 |
第五章“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培育路径分析 | 第51-63页 |
5.1 强化社区公德教育,确立公德意识 | 第51-54页 |
5.1.1 丰富公德教育内容 | 第51-52页 |
5.1.2 拓展公德教育渠道 | 第52-53页 |
5.1.3 完善公德教育制度 | 第53-54页 |
5.2 优化社区公德环境,培育公德意识 | 第54-57页 |
5.2.1 加强物质道德环境建设 | 第54-55页 |
5.2.2 促进精神道德环境建设 | 第55-57页 |
5.2.3 完善社区法律法规制度 | 第57页 |
5.3 加强社区管理,提升公德意识 | 第57-63页 |
5.3.1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 第57-59页 |
5.3.2 发挥居委会社区服务职能 | 第59-60页 |
5.3.3 发挥居民自治协助功能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1:“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 第69-73页 |
附录 2:“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访问提纲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