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 基础理论介绍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24页 |
1.5.1 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1.5.2 主体性与主体交互理论 | 第19-21页 |
1.5.3 主体及主体交互范围界定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人的发展理论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交互的张力 | 第24-32页 |
2.1 人的发展理论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交互的契合 | 第24-26页 |
2.1.1 关注人的本质和现存状态 | 第24-25页 |
2.1.2 重视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取向 | 第25-26页 |
2.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交互与人的发展理论间的差异 | 第26-28页 |
2.2.1 校园文化活动的工具性过度张扬 | 第27-28页 |
2.2.2 学生主体对人的需要的过分关注 | 第28页 |
2.3 人的发展理论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交互的指导意义 | 第28-32页 |
2.3.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根本目标 | 第28-29页 |
2.3.2 人的价值实现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本质追求 | 第29-32页 |
第三章 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的缺失 | 第32-42页 |
3.1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设未能兼顾多个主体 | 第33-36页 |
3.1.1 学校主体忽视其他主体个性特征 | 第33-35页 |
3.1.2 放大教师主体的个体占有性 | 第35-36页 |
3.1.3 学生主体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 第36页 |
3.2 各主体自身功能的失衡 | 第36-38页 |
3.2.1 学生主体主观性成就的悬置 | 第36-37页 |
3.2.2 学校主体对活动价值的异化 | 第37-38页 |
3.2.3 教师主体定位不准确 | 第38页 |
3.3 各主体忽视与他体的动态交互 | 第38-42页 |
3.3.1 学校主体对于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强势领导 | 第38-39页 |
3.3.2 教师主体对于学校和学生主体的区别对待 | 第39-40页 |
3.3.3 学生主体对于学校和教师主体意愿的被动接受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缺失的根源 | 第42-48页 |
4.1 活动创设主体单一 | 第42-44页 |
4.1.1 学校对校园文化活动效果的急于求成消解了对学生的关怀 | 第42-43页 |
4.1.2 传统的人学观念导致了教师主体的工具理性主义 | 第43-44页 |
4.1.3 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学生主体个人价值的长期忽视 | 第44页 |
4.2 活动过程及方式强调单向灌输 | 第44-45页 |
4.2.1 知识中心化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追寻 | 第44-45页 |
4.2.2 定位单一弱化了教师主体的地位 | 第45页 |
4.3 活动效果不能满足多个主体的利益需求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基于人的发展理论增强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的实现路径 | 第48-58页 |
5.1 转变校园文化活动创设理念 | 第48-50页 |
5.1.1 从科学化走向人本化 | 第48页 |
5.1.2 从工具化走向生活化 | 第48-49页 |
5.1.3 从单向灌输走向平等对话 | 第49-50页 |
5.2 强调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三维主体动态交互 | 第50-53页 |
5.2.1 认清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主体及其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5.2.2 结合多个主体的现实需求创设不同活动 | 第52-53页 |
5.3 实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的措施 | 第53-58页 |
5.3.1 提供条件以实现多个主体的个人价值 | 第53-54页 |
5.3.2 满足多个主体的利益需求 | 第54-55页 |
5.3.3 整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同资源 | 第55页 |
5.3.4 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反馈和评价机制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