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1.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轨道交通制式的分类与特点 | 第19-28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 第19-26页 |
2.1.1 地下铁道 | 第19-20页 |
2.1.2 轻轨交通系统 | 第20-21页 |
2.1.3 单轨交通系统 | 第21-22页 |
2.1.4 有轨电车 | 第22-23页 |
2.1.5 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 第23-24页 |
2.1.6 磁悬浮系统 | 第24-25页 |
2.1.7 自动导向交通系统 | 第25-26页 |
2.2 其他分类 | 第26-27页 |
2.2.1 按运输能力分类 | 第26页 |
2.2.2 按服务区域分类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山地中心城市的特点和出行需求与特征分析 | 第28-43页 |
3.1 山地中心城市的概念 | 第28-32页 |
3.1.1 山地与山地城市 | 第28-30页 |
3.1.2 山地中心城市概念 | 第30-32页 |
3.2 我国山地中心城市的主要特点 | 第32-33页 |
3.3 山地中心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分析 | 第33-42页 |
3.3.1 山地中心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的特征分析 | 第33-37页 |
3.3.2 山地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分析 | 第37-38页 |
3.3.3 轨道交通出行需求预测模型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 第43-57页 |
4.1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 | 第43-44页 |
4.1.1 技术经济评价的概念、特征与程序 | 第43-44页 |
4.1.2 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 | 第44页 |
4.2 价值工程理论 | 第44-46页 |
4.2.1 价值工程基本要素 | 第44-45页 |
4.2.2 价值工程法对方案的综合选择方法 | 第45-46页 |
4.3 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步骤 | 第46-56页 |
4.3.1 明确评价目标 | 第46页 |
4.3.2 提出方案,进行方案初选 | 第46-49页 |
4.3.3 建立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54页 |
4.3.4 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4.3.5 得出评价结果并对其进行完善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山地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 | 第57-71页 |
5.1 出行需求分析,规划线路走向 | 第57-58页 |
5.2 选定和分析待评价线路 | 第58-59页 |
5.3 方案初选 | 第59-60页 |
5.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60-66页 |
5.4.1 指标分类 | 第60-61页 |
5.4.2 指标权重赋值 | 第61-66页 |
5.5 各方案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66-67页 |
5.6 计算技术性系数FI和经济评价系数CI | 第67页 |
5.7 计算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系数,选择最优方案 | 第67-68页 |
5.8 小结 | 第68-71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 第71-90页 |
6.1 重庆市主城概况 | 第71-73页 |
6.1.1 重庆市主城基础概况 | 第71-72页 |
6.1.2 重庆市轨道交通概况 | 第72-73页 |
6.2 重庆市轨道交通制式技术经济评价 | 第73-89页 |
6.2.1 出行需求分析,规划线路走向 | 第74-77页 |
6.2.2 选定和分析待评价线路 | 第77-79页 |
6.2.3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制式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研究 | 第79-84页 |
6.2.4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制式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研究 | 第84-88页 |
6.2.5 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 第88-89页 |
6.3 结论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0-92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0页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90-91页 |
7.3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