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山地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第10-11页
        1.1.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19页
第二章 轨道交通制式的分类与特点第19-28页
    2.1 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的基本类型和特点第19-26页
        2.1.1 地下铁道第19-20页
        2.1.2 轻轨交通系统第20-21页
        2.1.3 单轨交通系统第21-22页
        2.1.4 有轨电车第22-23页
        2.1.5 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第23-24页
        2.1.6 磁悬浮系统第24-25页
        2.1.7 自动导向交通系统第25-26页
    2.2 其他分类第26-27页
        2.2.1 按运输能力分类第26页
        2.2.2 按服务区域分类第26-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山地中心城市的特点和出行需求与特征分析第28-43页
    3.1 山地中心城市的概念第28-32页
        3.1.1 山地与山地城市第28-30页
        3.1.2 山地中心城市概念第30-32页
    3.2 我国山地中心城市的主要特点第32-33页
    3.3 山地中心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分析第33-42页
        3.3.1 山地中心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的特征分析第33-37页
        3.3.2 山地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分析第37-38页
        3.3.3 轨道交通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第38-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第43-57页
    4.1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第43-44页
        4.1.1 技术经济评价的概念、特征与程序第43-44页
        4.1.2 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第44页
    4.2 价值工程理论第44-46页
        4.2.1 价值工程基本要素第44-45页
        4.2.2 价值工程法对方案的综合选择方法第45-46页
    4.3 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步骤第46-56页
        4.3.1 明确评价目标第46页
        4.3.2 提出方案,进行方案初选第46-49页
        4.3.3 建立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49-54页
        4.3.4 综合评价第54-55页
        4.3.5 得出评价结果并对其进行完善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山地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第57-71页
    5.1 出行需求分析,规划线路走向第57-58页
    5.2 选定和分析待评价线路第58-59页
    5.3 方案初选第59-60页
    5.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60-66页
        5.4.1 指标分类第60-61页
        5.4.2 指标权重赋值第61-66页
    5.5 各方案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第66-67页
    5.6 计算技术性系数FI和经济评价系数CI第67页
    5.7 计算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系数,选择最优方案第67-68页
    5.8 小结第68-71页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第71-90页
    6.1 重庆市主城概况第71-73页
        6.1.1 重庆市主城基础概况第71-72页
        6.1.2 重庆市轨道交通概况第72-73页
    6.2 重庆市轨道交通制式技术经济评价第73-89页
        6.2.1 出行需求分析,规划线路走向第74-77页
        6.2.2 选定和分析待评价线路第77-79页
        6.2.3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制式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研究第79-84页
        6.2.4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制式技术经济评价与选择研究第84-88页
        6.2.5 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第88-89页
    6.3 结论第89-90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90-92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90页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90-91页
    7.3 展望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V减速器摆线轮齿廓修形的研究
下一篇:荔枝微波真空干燥及前处理设备研发及干制品品质调控研究